莫力廟、唐日嘎廟、胡里海廟源起傳說
轉載
mingyu于 2015/07/30 08:18:46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3535 閱讀
0 評論
3 點贊
莫力廟、唐日嘎廟、胡里海廟是達爾罕旗(科左中旗)境內七十余座廟宇中的規模較大的三座喇嘛廟。關于三座廟的起源傳說很多,這里記述的是筆者祖輩口耳相傳下來的三大寺廟源起故事。
滿清為了維護“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鞏固其“龍興重地”,防止漢人等其他民族進入,保持國語騎射之風而修筑的標示禁區的綠色籬笆——柳條邊。柳條邊是一條寬、高均為 一米的土堤,土堤外側挖一口寬8尺,底寬5尺,深8尺,其橫斷面為倒梯形的壕溝。因為就地取材,土堤之土就來自于壕溝,所以壕溝與土堤并行。土堤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條,各柳條用繩連結成籬笆狀,稱之為“插柳結繩”,這就是柳條邊,全長2600余里,有一段接明遼東長城,因而有一小段是邊墻。柳條邊始筑于崇德元年(1638年),完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通過柳條邊,把滿清肇興之地封禁起來,禁止漢族民人進邊內采挖種植,同時不斷蠶食蒙古人土地,擴大封禁之地。
康熙元年(1662年)春,清朝又一次挖邊壕。邊壕經喀喇沁,過土默特,奔達爾罕旗而來,有橫截達爾罕旗之勢頭。清初的達爾罕旗擁有48個蘇木,南到明邊墻,北到烏珠穆沁,東到郭爾羅斯,西到扎魯特,水草豐美、牛羊成群,人民安居樂業,過著寧靜祥和的生活。當旗民聽到清朝又一次挖邊壕,而且比順治年間的邊壕還要進一步深入蒙地(即距法庫北160余里處)時,人心惶惶,奔走相告。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聞報此事,大怒道:“大清已蠶食我土地數次,這一次又重蹈覆轍,想必是鰲拜、洪承疇之流所為,小小皇帝何以知曉。”于是先派使臣去北京抗議清廷所為,但未見成效。
清王朝的創建,是以滿蒙聯盟共同逐鹿中原的結果。科爾沁首領奧巴、滿珠習禮、烏克善在建立清朝時,功勛卓著,因而三人均受封親王爵,且雙俸,是僅次于皇帝的官爵。清初科爾沁等蒙古各旗都還保留著強大的軍隊,因而滿珠習禮準備率領科爾沁將士準備武裝抗清。為此通知科爾沁嫩江十旗(即后來的哲里木盟十旗)準備兵馬,在農歷9月會兵于遼河北岸(今胡里海農場所在地),又令下臣在今莫力廟水庫附近收集戰馬,與此同時,又聯絡了受挖邊壕之苦的喀喇沁、土默特和蒙古貞等部旗(后來的卓索圖盟五旗),屆時會兵于海塔嘎山(今遼寧省阜新境內)。達爾罕王又派使臣到臨近的翁牛特、敖漢、巴林等后來建昭烏達盟的十個旗請求援助,十旗札薩克欣然應允,商定屆時在翁牛特境內的烏蘭哈達匯集兵馬。達爾罕王又同錫林郭勒境內的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浩齊特等后來組建錫林郭勒盟的各旗聯系,各旗也表示屆時將出兵協助。各路蒙古兵馬紛紛做好戰斗準備,將要共同討伐清朝。
轉眼到了九月,天高氣爽,軍馬膘肥肉壯,將士精神飽滿、斗志高昂。滿珠習禮率本旗精銳兵馬在王府東邊一處高地誓師,按傳統出征的習俗祭敖包,求長生天保佑,求圣主成吉思汗的英靈保護將士們凱旋。并發誓:“不滅滿清,誓不返故”。祭祀誓師后,率兵前往遼河北岸,會合嫩江十旗兵馬,浩浩蕩蕩奔赴海塔嘎山。
當科爾沁系兵馬奔往喀喇沁土默特部聯軍會合途中,有一隊人馬攔住去路,為首的正是與達爾罕王有深交的蒙古貞葛根廟查干迪延齊呼圖克圖喇嘛。查干活佛是為清廷使臣來勸服達爾罕王息兵的,他從滿蒙聯盟的利害關系說到達爾罕王乃是當今皇帝的舅姥爺,作為舅姥爺何苦去毀掉外孫的江山。在查干活佛苦口婆心的勸說下,達爾罕王怒氣漸消,對查干活佛說:“吾誓言既出,難以收回,這如何是好?”查干活佛說:“只要在沿途各重要之處修建廟宇,誓言即可自破。”達爾罕王懾于如日中天的清朝淫威,又因個人篤信喇嘛教,只好通知各部兵馬先回各盟旗,暫停進兵,并約定第二年在北京與清政府進行談判。
翌年,達爾罕王同清朝政府談判的結果是:第一,改變邊壕走向,實際上還是挖去達爾罕旗兩個蘇木的土地;第二,免去科左中旗的賦稅,科左中旗從此稱達爾罕旗,源自于此,即免稅賦之旗;第三,在會兵、買馬、誓師三處均建寺廟,以破達爾罕王誓言。因之,在收集戰馬處建了莫力(蒙古語:馬)廟,今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所在地附近;在誓師處建了唐日嘎(蒙古語:誓言)廟,今科左中旗唐日嘎嘎查附近;在嫩江十旗兵馬會合處的遼河北岸建了胡里海(蒙古語:會合)廟,今科爾沁區胡里海農場附近。
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去世之后,清廷追責定罪,掘其墳墓,給其尸身帶上鐐銬,重新入斂,以示警戒,威嚇蒙古各部旗。邊壕雖然暫時得以停止,但是最終還是占去蒙古大片土地,而且蒙古各部旗權力不斷被削弱,已經無力反抗清朝。
三座寺廟始建于康熙初年,經雍正、乾隆歷代不斷擴建,尤其是莫力廟和唐日嘎廟規模越來越大,成為科爾沁部中較大的寺院之一。
注:1.原文曾在《哲里木報》1995年11月23日5版發表。
2.包滿倉,離休干部,已病故,包樹海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