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哲里木盟設置的府州廳縣
轉載
mingyu于 2015/04/13 14:17:01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4542 閱讀
0 評論
3 點贊
現在的通遼市,在1999年以前稱為哲里木盟。清代前期的哲里木盟,是一片廣袤的土地,其區域之大,當屬內蒙古各部之冠。但到了清朝末年,這里已有了許多府州廳縣,并分別隸屬于東北的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管轄。這些行政機構是怎樣設置及演變的呢?在下面我們慢慢地說來。
清朝初年,清朝統治者在內外蒙古地區采用的行政組織形式,是盟旗制度。內蒙古的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四個部落十個旗組成哲里木盟,雄踞于北起嫩江流域,經洮兒河流域和西拉木倫河流域,南到養息牧河流域的廣闊地區。從今齊齊哈爾到哈爾濱的鐵路線以南(包括以北的林旬縣),哈爾濱經長春到昌圖的鐵路線以西(不包括扶余縣),當年都屬哲里木盟版圖之內。這里大部是土質肥沃、水草豐美的牧場,蒙古族牧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
清前期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實行蒙地封禁政策。在關內居住的人口,不準出關外在蒙古地方開墾地畝,違者要按照私開牧場例治罪。到清朝中葉,內地的封建剝削日益加重,土地兼并激烈,大批破產漢族農民私自流入東北開墾謀生,其中亦有人違禁到達了土地膏腴的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和郭爾羅斯前旗。蒙古王公對他們常予容留,出荒收租,視為財源。科爾沁左翼各旗因為距離奉天(今沈陽)比較近,都招佃內地流民開墾,清廷又無力完全制止這種現象,由此封禁政策被打開了缺口。但當時清廷在哲里木盟地方并無管理漢民的州縣行政機構,就規定進入蒙旗的漢民由與蒙旗相臨的州縣來管理。例如科左前旗界內所留漢民臨近鐵嶺的、科左中旗所留漢民臨近開原的,即交由鐵嶺縣、開原縣管轄。
清廷在哲里木盟轄區設置州縣始于郭爾羅斯前旗。乾隆朝末年,郭爾羅斯前旗墾荒漢民在伊通河流域已達二千余戶,墾出了熟地二十六萬余畝,清廷為了對其加強管理,在嘉慶五年(1800),于長春堡設置長春廳,后來在道光五年(1825),又將治所遷到寬城子,隸屬于吉林將軍。這一行動表明封禁政策開始破產,哲里木盟各旗蒙古王公紛紛招墾,漢民流入蒙地日漸增多,又加速了清廷在哲里木盟設州立縣的進程。到嘉慶七年(1802),以科爾沁左翼后旗的昌圖額勒克地方招墾閑荒。到嘉慶十一年(1806),經歷四載后,人民已達四萬有奇。為便于管理,清廷即設昌圖額勒克理事通判來治理。同治三年(1864)改為昌圖遼海撫民同知。光緒三年(1877)將昌圖同知升為昌圖府,隸屬于盛京將軍。昌圖府管理三縣一州。一是奉化縣,最初是科爾沁左翼中旗地方,原名梨樹城。在道光元年(1821),設昌圖廳照磨。光緒三年改置為縣。二是懷德縣,原是科爾沁左翼中旗之地,舊名八家鎮。初屬開原,在同治五年(1866)劃歸昌圖,設立分防經歷。光緒三年,改置為縣。三是康平縣,原屬科爾沁左翼后旗之地,舊名康家屯。光緒三年,移八家鎮經歷治此。六年(1880)析科爾沁左翼中、后二旗南境,科爾沁左翼前旗東境,改置為該縣。四是遼源州,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劃分了昌圖、康平、奉化的部分土地,設立該州,設治在鄭家屯。以上三縣一州,皆隸屬于昌圖府,治理科爾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墾荒的漢民。最早設置在郭爾羅斯前旗的長春廳,在光緒十五年(1889)升為長春府。同年又在郭爾羅斯前旗界內遼代黃龍府舊地設置了農安縣,歸長春府管轄。在科爾沁左翼前旗的西部,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設立過養息牧場。光緒二十八年以養息牧場的放墾之地,設立了彰武縣,隸屬于盛京新民府,設治在橫道子。
二十世紀初,經過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中國面臨著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清廷為了維持其長遠的統治,被迫廢除了蒙地封禁政策,作出了移民實邊的決定,以緩解邊疆危機。于是在哲里木盟尚未開墾的草原上,內地的流浪漢民群涌而至,清廷明示允許蒙古王公放荒招墾,并派遣官員主持放荒事務,設置了“荒務局”、“蒙荒局”等機構,哲里木盟草原上又掀起了放荒高潮。伴隨著土地開發,耕地擴大,農業人口不斷增加,府縣行政機構的設置從原來的科爾沁左翼前、中、后三旗與郭爾羅斯前旗,發展到了科爾沁右翼前、中、后三旗和札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后旗。在科爾沁右翼三旗地區設置的有洮南府,于光緒三十年(1904),以科爾沁右翼前旗放墾之地設立,治所為雙流鎮,隸屬于盛京將軍,管轄五縣。一是靖安縣,在光緒三十年,以科爾沁右翼前旗墾地置縣。二是開通縣,在光緒三十年,以科爾沁右翼前旗墾地置縣,設治哈拉烏蘇,后來移至七井子。三是安廣縣,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以科爾沁右翼后旗墾地置縣,設治解家窩堡。四是醴泉縣,在宣統元年(1909),以科爾沁右翼中旗墾地置縣,設治醴泉鎮。五是鎮東縣,在宣統二年(1910),以科爾沁右翼后旗北段墾地置縣,設治南叉干撓。以上五縣皆隸屬于洮南府。隸屬于黑龍江將軍管轄的有三個直隸廳:一是大賚直隸廳,在光緒三十年,以札賚特旗莫勒紅崗子墾地設置。二是肇州直隸廳,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以郭爾羅斯后旗墾地設置。三是安達直隸廳,在光緒三十二年,以杜爾伯特墾地設置,又劃分省屬部分墾地來補充。與此同時,長春府轄區內又因墾地日益擴大,新置了二縣:一是長嶺縣,原屬郭爾羅斯前旗之地,曰長嶺子,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將農安縣的農家、農齊、農國三區劃出設置。二是德惠縣,原屬郭爾羅斯前旗之地,曾隸屬于長春府管轄。在宣統二年,將長春府的沐德、懷惠二鄉劃出設置,治所在大房身。此二縣都隸屬于長春府。
由此自嘉慶朝至宣統朝,一百余年間伴隨著對哲里木盟蒙荒的招墾放墾,地廣人稀的草原逐步變成了田垅阡陌的農田。哲里木盟東部、南部沿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大多被開墾,清廷在此蒙古地區設置了三府一州三廳十二縣。即自北向南的嫩江流域大賚、肇州、安達三個直隸廳;洮兒河流域的洮南府及靖安、開通、安廣、醴泉、鎮東五縣;伊通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的長春府及農安、長嶺、德惠三縣;遼河流域的昌圖府及遼源、奉化、懷德、康平、彰武一州四縣。
這些設于蒙旗轄區的府縣與原來蒙旗的關系,起初實行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二重結構,即同一地方存在兩套行政系統。實行蒙民歸旗,漢民歸縣的分治管轄。在放荒之區,設縣管理;剩余旗界,由旗自治。旗與縣的地位是平等的,它們互相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后來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廣泛設置府縣,哲里木盟各旗直轄之境大為縮減。有的旗所轄之區因土地放荒設府縣而或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或所剩無幾。一些新設的府縣官吏還擁有兼管其境內蒙民的職權。這些都導致了各旗執政王公的統治范圍相對縮小,旗札薩克的行政統治權力被極大削弱,有的甚至名存實亡,幾乎被府縣官吏所取代。這些府州廳縣在后來的歷史演變中,逐漸與哲里木盟相分離,大多終于完全脫離了哲里木盟,分別成為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其它盟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