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提起‘辦證’。更多市民想到的是路邊墻壁上貼的一張張‘辦證’小廣告。而很多市民不禁要問,為什么‘辦證’還能夠成為一項行業。這就不得不提到讓人頭疼的‘中國式辦證’了。曾經有人將“辦證難”比喻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西天取經,“磨破嘴、跑斷腿”的辛酸流露出群眾多少的無奈、委屈甚至痛恨。如今,關于辦證的一些良性舉措也讓“辦證難題”緩解了很多,到底現在的“辦證形勢”如何?“辦證難題”是否已經不再困擾市民?完善的服務和管理制度,為“辦證難”做了怎樣的努力?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眾所周知,辦證問題得以緩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服務質量明顯提高;2.管理制度有所精進。隨著網絡的發展,監督人群從部門轉向了群眾。近年來,官方網站、政務微博、微信等平臺越來越豐富,特別是“網絡問政”成為民眾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重要形式之一。“辦證難問題”逐漸轉移到各單位、各部門的政務銜接和信息共享問題上。其實,在多部門間進行信息共享、壓縮辦證流程,并非“可行不可行”的問題,而是“想做不想做”。舉例子,群眾辦事時,各部門均要求出具其他部門的相關證明,而這些“證明”如果有統一的規范格式和名稱,由一個部門負責統計管理并共享,那么“辦證難問題”將不再成為難題。而政務網站不再“形同虛設”,便民信箱真正“便民”,與群眾的溝通渠道暢通,都是促進辦證乃至城市發展的良性銜接。
通遼市政服務中心綜合辦公室胡先生告訴記者,關于各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現在主城區還做不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各部門之間在一個大廳內辦公。胡先生還表示,對于網上辦理業務,現在只能做到網上查詢,明年準備大力開發網上辦證申報和評議。
服務和管理缺一不可 信息共享是大勢所趨
現象一:公示辦證流程 方便市民準備材料
昨日上午,記者在通遼市政服務中心看到,人來人往的服務中心里非常熱鬧。不少前來辦證的市民在桌子前填寫著各種表格。據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已經把各類證件的辦理流程打印出來擺放在桌上,以方便市民準備材料,并且在服務中心的網站上也分類別的對各種證件辦理流程進行了公示,吳先生對記者說:“現在辦證方便多了,知道了具體的辦證流程,就不用擔心缺材料再多跑了。”
現象二:多類別證件 程序簡化
記者在通遼市政服務中心綜合辦公室了解到,為了方便市民解決辦證難問題,各部門簡化辦證流程,縮短公示時間。綜合辦公室胡先生告訴記者,原來折磨市民來回跑的一些辦證流程已經有效簡化,比如,以前辦理地稅證明需要七個工作日,但是現在流程簡化以后當天就能夠辦理出來,而工商營業執照的年檢也由原來的到部門進行年檢改為網上公示,這樣極大減少了市民“跑斷腿”的困擾。
前來辦理證件的市民郭旭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也是第一次來辦理證件,但是來之前已經在網絡上查詢了相關證件的辦理流程,覺得會非常方便。記者跟隨郭先生一起辦理證件時發現,由于準備充分,郭先生僅用了一上午的時間就辦理成功了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等相關證件。在主城區某小區經營超市十多年的店主武女士則表示,現在辦理相關證件的流程已經非常簡化了,十年前辦理這些證件時又是找熟人又是拉關系,而現在程序簡化,公示時間也縮短了,改變真的非常大。
雖然現在辦證流程簡化了許多,但是記者在走訪中還是聽到了一些消極的聲音。一些鄉鎮旗縣的各辦證部門依然存在著辦證流程未公示、工作人員態度差等問題。
案例一:農村房產證 辦理困難多
家住通遼農村的張先生10多年前從村委會購得一塊宅基地,由于附近沒有人家,于是和其他幾戶一樣將宅基地作為耕地耕種多年。前年蓋房子的時候就出了不少問題,先是土地部門告訴說手續不全不能蓋房子,房子剛開始動工不得不停下來,后來手續辦完了,房產證又成了問題。“當時的土地合同都有,以為想蓋房子隨時都可以,結果就碰到了這樣的情況。”張老先生說。
張老的兒子去市里問過,說得等一段時間,沒想到,這一等竟是一年。2013年,張老托熟人再次到房產局查詢辦證情況,宅基證、購地合同、戶口本委托別人來來回回拿了幾次,后來索性張老把證件都給了委托人。后來辦事員聯系到他,由于房產存在一些問題,房管局無法為其辦理房產證。委托人對張老說,再等一段時間房產證就辦下來了。結果到今年房產證也沒到張老漢手里。在張老漢身上發生的辦證難題,在農村不算個例,張老漢說:“城里的人文化程度都挺高,有些程序都明白,也會想辦法,辦證也就容易了。如果像我們農民在辦理證件的時候,工作人員能耐心一點,程序能簡單一點,對疑難雜癥的處理最好有專門的負責人,這樣就不至于“辦證難”了!”
案例二:拆遷房 營業執照不予辦理
某縣一商戶到當地工商部門申請辦理營業執照,工商部門的工作人員以拆遷房不予辦理為由拒絕了店主。據店主介紹,他們經營的小店是在親戚那里兌來的,一直以來都是用親戚的營業執照,但是他們想要申請自己的營業執照,結果遇到這種事。“這個小區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拆,半年前就說拆現在也沒拆,很多人都還住著用著,我們要等到什么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