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四中全會”的四大看點
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的倒計時只剩七天。
2014年9月30日,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
據悉,本次會議的主要議程是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中,首次將法治作為主題。
“從1954年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頒布開始,其實一直都在探討依法治國的問題。”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傅華伶認為,其實法治就是先把規矩、制度設計好,大家據此執行,說到底法治就是給執政黨一個很好的工具去管理好社會。
看點一:會期與議題
被查,反腐破除“刑不上常委”的潛規則而達到高潮,因而,順勢強化全黨的依法治國理念,也是順理成章。依法治國,就要使法律成為政治生活的準繩
10月20日至23日。據《》記者統計,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開會時間最晚的一次四中全會。事實上,以往歷次四中全會的會期都在10月以前。十四屆四中全會以來,會期一般安排在9月。
無獨有偶,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20多年來最晚的一次。自十四屆三中全會后,三中全會基本都在10月舉行,十八屆三中全會則于2013年11月9日召開。
至于備受關注的議題,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據悉將以依法治國為主題,這在改革開放以來也是首次。從歷次“四中全會”內容來看,在“三中全會”宣布當屆領導層施政理念、框架及方針之后,四中全會議題一般會限于“黨的建設”等議題,如十四(1994)、十六(2004)、十七屆(2009)四中全會基本都圍繞黨的建設的話題。有的四中全會也會包括人事任免和一些經濟議題,如十五屆(1999)四中全會討論國企改革,十一屆(1979)四中全會討論農業發展問題。
從新一屆中央領導層上任以來掀起的反腐大幕,層層推進,后至周永康被查,破除“刑不上常委”的潛規則而達到高潮。因而,順勢強化全黨的依法治國理念,也是順理成章。一位法學學者猜測,鑒于以來最高領導層的作風,這次會議或將向外界鄭重宣言,法律是中國政治生活的準繩,任何人不得逾越,包括最高領導層。
在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看來,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進入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口號之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寫入憲法,上升為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并成為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針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十五大報告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了深化,分別加上了“全面”和“加快”的要求。這表明,我國的依法治國藍圖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提出了“法治中國”的治國目標,并將其定位為“中國夢”宏偉藍圖的重要內容。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執政黨的基本執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權運行的基本原則。“這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了更加完整系統的規劃,各項事業的推進有了更加清晰具體的目標。”王利明說。
看點二:司法體制改革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系列法律法規將陸續出臺,依法推進實施,包括《》、《》、《》、《》、《》等等,這些法律實踐將極大改善中國的法治環境
中金公司市場策略研究分析師王漢鋒認為,本屆四中全會大致日期及主要議題早在7月底就被宣布,與去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時間形成鮮明對比,表明領導層對此早有計劃且準備相對充分。本屆領導層自上任以來一直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這一難點問題為主要議題,表明此屆領導層“迎難而上”,將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改革總目標的具體化和落實。
“司法體制改革預計主要包括司法去地方化、法院去行政化、法官職業化、司法公開等五大方面的改變,以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實現公平正義。”王漢鋒認為。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關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論述為“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以及探索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人財物統一管理,無疑是司法體制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實行統一管理,從立法層面和制度上真正解決司法地方化的問題,將法官任免、人員編制、人事管理提高到省一級統管,經費保障納入省級和國家財政預算。通過借鑒專門法院的經驗,逐步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相分離的司法管轄區,專門審理行政案件、跨地區商事糾紛案件以及環境保護案件,減少地方干預。
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健全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無疑是法官們最為關注的一項內容,其中完善法官審判責任制尤為法官們和社會各界所關注。河南省法官劉振厚曾撰文強調,“關于審判責任制,大家談論時引用最多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的那句,‘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誰是審理者、裁判者,自然是擁有審判權的各位法官。”不可否認,審判責任制,是構建審判權力運行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合議庭制度,加大合議庭成員內部之間的監督制約力度,明確合議庭成員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作出裁判、文書制作等各個環節中的共同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體制改革中,法官專業化,可謂法官制度改革的新路徑。不斷提高法官職業保障水平,建立有別于普通公務員的選任制度、晉升制度、考評制度、薪酬制度、懲戒制度,提高法官職級、工資和福利待遇,確保法官享有任期保障、人身安全保障及職務行為豁免保障。
司法公開,是互聯網時代司法權面臨的一次新革命。
同時,司法改革中的涉訴信訪改革,也是由功利型維穩走向價值型維穩的重要一步。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認為,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就必須保證群眾的合理合法訴求,在司法程序和時限內得到公平公正解決。這是讓人民群眾相信改革、支持改革的根本所在。
與此同時,國泰君安宏觀研究分析師任澤平預計,未來一系列法律法規將陸續出臺,依法推進實施。預計2015年修訂的《預算法》、預計下半年公布明年實施的《消費稅法》、預計下半年公布明年實施的《環境稅法》、預計2017年前后實施的《房產稅法》、以及預計下半年將在“征求意見稿”基礎上出實施細則的《不動產登記條例》等。
看點三:紀檢制度改革
四中全會將回顧總結并高度肯定過去一年的反腐廉政工作。預計在接下來一年,對腐敗要繼續保持高壓姿態,反腐進入“新常態”
“綜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文件、結合本屆領導層上臺以來所宣示的理念以及司法改革、反腐等進展,預計四中全會的依法治國議題可能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對全社會來說,依法治國將意味著司法體制的改革;與此同時,依法治國在黨內的體現則是紀檢制度的改革。”
在黨內的紀檢制度改革方面,之前中央政治局在6月底審議通過了《》,王漢鋒在研報中分析表示,估計將在“不敢腐”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沿著將反腐制度化的方向繼續實現“不能腐、不易腐”。
在王利明看來,十八大以來,黨對于依法治國事業的新部署,是基于對我國法治建設已有成就和存在問題的總結和評估而作出的。法治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的法治建設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法律體系雖然已經建立,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嚴重存在。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依然嚴峻,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未能有效確立。我國近期的反腐實踐就表明,對公權力制度約束的缺位導致貪污腐敗之風未能有效遏制,涉案數額不斷遞增、所涉高官不斷升級、各種權錢交易和官商勾結現象備受詬病。近些年來,食品安全事件、環境污染案件、重大生產事故,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于我國法治現狀以及法治水平的客觀評價。甚至有不少人認為,過去若干年的法治是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的。但這恰好說明,全社會對法治的認識和渴求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人們對法治重要性的認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清晰,而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急迫。
一位紀檢監察系統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反腐工作自十八大以來正在不斷地打破“慣例”和“禁區”,已查處的多位省部級以上官員足見其力度之大。值得注意的是,本輪反腐無論是形式上還是性質上,中央都盡力避免“運動式反腐”,傾向采用“法治反腐”。而四中全會可能有望將“法治反腐”確定為重要議題,依法限權、依法問責、依法治貪,使前期成果獲得制度保障。
除了上述的依法治國問題之外,王漢鋒認為,在本屆四中全會上可能還會涉及到人事任免和公務員薪酬問題。在過去近兩年持續的反腐過程中,已經有2名中央委員和5名中央候補委員落馬,黨內的相關職位有可能進行局部的任免。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持續反腐約束公務員群體的行為,但另一方面也應考慮調整公務員薪酬體制,以適應新的形勢,以提高公務員工作積極性。
看點四: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目前政府與企業的邊界、權力與市場的邊界缺乏清晰的界定。“依法治國”有望有針對性地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將對中國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依法治國”表面上看與股票市場關系似乎不大,實則意義重大。目前,中國市場所隱含的股權風險溢價持續攀升并達到歷史高位,所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經濟增速持續下降、經濟活力不強、結構失衡、可持續性飽受懷疑等問題,這些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就在于中國企業和居民所面臨的制度環境。
在王漢鋒看來,目前政府與企業的邊界、權力與市場的邊界缺乏清晰的界定,無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導致經濟運行成本高企,活力不強,可持續性遭疑。“依法治國”有望有針對性地逐步解決這些問題。自去年年底以來,中國在反腐、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金融市場改革等領域取得了明顯進展,投資者對中國的改革關注度明顯上升。“依法治國”的貫徹執行,將進一步針對當前中國政府與市場關系不清晰的核心問題,將有助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效率,降低企業經營環境不確定性,鼓勵創新,增強整體經濟和盈利增長的可持續性,最終將降低目前市場中隱含的較高的股權風險溢價。
盡管近期股市上漲使得當前中國市場所隱含的股權風險溢價有所下降,但其依然處在歷史高位,顯示了投資者對中國上市公司整體經營環境各種不確定性特別是制度方面的擔心。中金研報中指出,四中全會討論依法治國的話題,如果延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確立依法治國的整體框架,將對中國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A股市場所隱含的股權風險溢價高達12%,遠遠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所對應的市場。中國公司經營所處的制度環境是導致風險溢價高企的主要原因。“依法治國”的推進,將逐步理順上市公司所處的制度環境,逐步糾正經營中的扭曲和經營所面臨的制度不確定性。
權力的濫用導致各種繁瑣審批和尋租行為,腐敗叢生。這極大地增加了經濟運行成本,降低效率,加劇了收入分配的不公。依法治國如果徹底執行將使得政府的行為受到一定約束,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將得到初步界定,民營企業經營不必要支出將下降,而國有企業亂花錢的現象也可能得到一定的遏制。王漢鋒認為,明晰的法律框架也將增強經濟和盈利增長的可持續性。在經濟運行成本高企的背景之下,企業的創新行為也將受到壓制,消費者潛在的需求可能也無法得到滿足。依法治國表面上看跟經濟沒有直接關系,而實際上,明晰的權力界定,將使得企業和居民更有積極性進行開拓創新,從而使得增強整體經濟的活力和增長可持續性。
任澤平認為,預計四中全會將聚焦依法治國、黨建和反腐三大問題,通過階段性總結反腐、司法獨立和紀檢雙重領導來構建現代國家加強中央權威,雖然不會討論具體的經濟改革,但由于此次會議將極大增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權威,將為經濟改革攻堅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自定義HTML廣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