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這欄牛毛色鮮亮,喂養成本一定挺高,看樣子投入不少錢,多長時間能回本啊?”
“我們家那里耕地多、勞動力多,是養基礎母牛,還是養育肥牛,正猶豫呢!”
“像我們這歲數,出去找個活真是挺難,我看養牛這行沒啥風險,以后還得向你多多請教,到時可不能不教啊……”
一連串的問題,夾雜在觀摩團眾人的驚喜之中,讓孟根達壩牧場三分場青年農民、養牛大戶張立新應接不暇。科左后旗關工委決定在孟根達壩牧場召開一次現場會,張立新家被定為育肥牛參觀點,一下子來了40多人。
張立新說:“以前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養了幾頭牛也是小打小鬧,2015年旗關工委舉辦了幾個脫貧培訓班,我參加了其中的養牛班,學了技術也開了腦筋,現在一年能掙個十多萬。”
科左后旗關工委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將關愛指導職能進一步拓展,利用老委員們在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術優勢,結合扶貧攻堅工作,實打實干起了“真活計”,組織培訓、組團觀摩、現場指導,樣樣在行。旗委組織部領導正是看準了關工委這些老同志們熱情高、能力強的特點優勢,和老同志們一起研究工作思路,確定了為期三年的“工作創新年”活動方案,以“講起來、動起來、比起來”為活動抓手,把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關愛關心融入到社會實踐中。
講起來,對準現實需求講;動起來,手把手去教;比起來,選樹好榜樣。講好身邊故事、講好致富經驗、講好時代主題。關工委一班人撲下身子搞調研,集中人力編印宣講材料,積極組織集中培訓,大家需要什么,關工委就量身定做講什么。集中宣講、見縫插針、借臺唱戲,突出宣講主題的時代性、宣講對象的針對性、宣講形式的多樣性,專題編印了《點燃希望》材料匯編,(下轉第十版)
本報記者 王世甫 通訊員 王擁全 孫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