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本報特約記者 邱明媚 通訊員 包立平
初夏的暖陽照耀在科左后旗阿古拉草原。在這里,我們與農牧民交朋友、拉家常,聆聽他們笑容背后的感人故事。而最記憶猶新的是烏蘭那仁嘎查有這樣一位老人,多年來他堅持養馬、育馬、馴馬、賽馬,大家稱他為“馬倌哈斯”。
走進哈斯老人家里,墻上、柜里陳列了大大小小百余塊獎牌、獎杯和榮譽證書,這些榮譽記錄了他與愛馬的賽場戰績,也承載了老人40年養馬馴馬的心血與汗水。
今年58歲的哈斯從十幾歲開始接觸馬,那達慕盛會讓他喜歡上了賽馬,從此開始專注養馬賽馬。從了解馬的外形特點、血統習性,到熟知馬的脾氣秉性,哈斯悟出了一套獨特的相馬、馴馬、賽馬本領。
“我現在有16匹馬,最好的成績是2007年在廣州舉行的一次比賽上,我的一匹本地馬拿了一個第一名、一個第二名、一個第三名,當年在全國各地參加比賽共贏得了50萬元獎金。”哈斯無比自豪地說。
哈斯告訴記者,蒙古馬具有耐熱、耐寒、抗病能力強等優點,但個頭較小,短跑速度較慢,在如今的國際馬術賽事上并不占優勢,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對品種進行改良。
哈斯說,近年來,該旗大力扶持發展馬文化,不僅要打造“騎手大會”品牌,還要打造集育馬、馴馬、賽馬、旅游體驗、產品開發、文化展示等于一體的馬文化全產業鏈,讓養馬馴馬人更有干勁兒。“下一步,我打算從國外引進一些品質好的馬來改良繁育,有朝一日讓我們的蒙古馬能和國外的優良馬匹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