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價格下跌,農民出路何在?
轉載
mingyu于 2017/04/25 14:47:47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1893 閱讀
0 評論
1 點贊
覺得,玉米價格這么低,是政府不讓農民過日子了!玉米價格下跌,農民收入減少,是政府的過錯? 這種理解太過片面、太過無知。
且不說玉米價格,只要是商品,它的價格應該由供需做決定,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根據2016年的數據,我國目前玉米庫存總量至少在2億噸以上。這是什么概念?我國每年的玉米飼用消費大概在1——1.2億噸左右,工業消費4000——6000萬噸,其他消費2000萬噸,加起來預估的總消費量最高也就2億噸。也就是說,就算我們2017年不種玉米,我們的庫存都能滿足今年的消費。就我們內蒙古而言,玉米產量高達糧食總產量的80%。市場上這么多的玉米,食用的需求和深加工用的量都不多,試問,玉米不降價誰降價?這幾年羊肉價格為何大幅下跌?光內蒙古羊存欄量占到了牲畜總量的79%,同樣也是典型的供大于求。
在國內這種“高產量+低需求=高庫存”的情況下,進口玉米價格明顯低于國內,盡管我國對玉米進口有配額限制,但是依然擋不住國外糧源涌入國內。自家糧食都吃不完,進口再橫插一腳,再問,價格怎會不跌?其實說到底,小趙想說明的只有一點,玉米價格下跌還是上漲,是市場說了算,不是政府不讓你過日子了。
有人又提出異議,我們祖祖輩輩種玉米,這些年價格都很穩定,為什么偏偏從去年開始就嚴重下跌?這就要從一項政策,臨儲政策說起。何為臨儲政策?國家往往會在每年農民種糧之前公布一個價格,即最低收購價。糧食成熟后,如果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即會啟動托市收購。2005年,國家開始對水稻實行托市收購。2006年,對小麥實行托市收購。2008年后,國家對玉米在東北地區實行臨時收儲政策。臨時收儲與最低收購價收購類似,均可劃分至托市收購的范圍之內。所以,前些年玉米價格尚還不錯,是臨儲政策在給大家兜底。可是從去年開始,國家取消了執行8年的臨儲收購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并給予種植生產者補貼的措施,我們稱之為是“市場化收購+補貼”政策。2016年沒有了臨儲收購,市場流通的糧食供應量相應增大,價格自然會出現明顯下跌。政策的改動,你不去關注,只知道埋頭種玉米,漲價了不知道什么原因,降價了,開始埋怨政府,這是無知,這是可悲!有人可能又要說,為什么要改政策?一直給我們托底,不是很好嗎?試想,臨儲政策一直執行,玉米產量逐年增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誰來買單?誰來負責?政策的改變是市場的需要、是發展的需要啊。再者,國家對于農民的扶持力度還小嗎?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種糧直補.......這些不都實實在在的落實了嗎?如果吃喝拉撒都需要政府來給你保障,毫無付出就想有所獲,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玉米價格下跌,農民應該考慮的不是一味怨恨政府,而是盡早想好對策、選好路徑。小趙斗膽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嘗試。
首先,玉米絕不是我們唯一的種植選擇。遠的不說,科爾沁區育新鎮小三合興村大力發展圓蔥產業,科學種植,以市場為導向,輻射帶動周邊村屯群眾脫貧致富,圓蔥美葵復種模式使種植戶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2015年成為農業部“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項目專業
村。我們通遼市也在大力推進“糧改飼”,鼓勵農戶進行青貯玉米種植。我們是否也可以嘗試除了玉米以外的農作物?
其次,目前市場上有走高端系列的沙棘汁、藍莓汁,但是很少看到高端玉米汁。如果我們地方政府以某一個村為試點,建立一個玉米產品深加工工廠,找到對口的銷路,是不是也是一個就地取材的好措施?玉米蛋糕、玉米面包、玉米汁等很多健康產品都是目前市場所空缺的,如果能夠綠色種植、再貼上綠色標簽,小趙認為,價格可以翻翻。當然,這需要領頭人,需要政府去思考。小趙認為,一味減產玉米,不是唯一的方法。
總之,因為玉米價格下跌嚴重農民外出打工引發的留守兒童問題、留守老人問題,對于今年的后旗是個巨大的考驗。玉米價格如果持續不見漲,農民的出路問題,真的需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而思考的前提在于,我們的農民朋友要有意識、更要有見識。我們的政府要有眼光、更要有擔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