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大廟除主殿外,東側有曼巴扎倉,規模很大。大廟正殿修成之后,為弘揚原敖特奇廟的傳統,建有醫學塾,曾有藏醫師招收學徒傳授藏醫技術。清道光初年籌措資金重修敖特奇廟,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僧格林沁郡王時建成120間大廟,稱“廣福寺”, 蒙語稱“伊和特博彥圖黑特”。道光帝御賜匾額,上書“廣光玉壁三寶”六個大字,發給喇嘛度牒40枚。廣福寺大廟有紅圍墻,正殿后面有一座白塔,殿前左右有配殿,院中央有鐘鼓樓、藏經樓。大殿有寬大的正門廳,廳內左右側有高大的影壁,門廳左右下方放有一對石獅。廣福寺因建在一個崗上,其廟基比平地高丈余,從遠處望去,周圍的“高饒”(僧宅)好似腳下密集的棋子。
廣福寺鼎盛時喇嘛達700多名,偽滿時期為300多名喇嘛。正殿的主持者分東西席熱喇嘛,下設格斯貴、翁斯德以及管理廟產財物的尚斯德、莫德其等喇嘛。
大廟的西北有育成寺,建于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廟有正殿5間,東西偏殿各3間,俗稱喇嘛倉。此外,在廟西南5華里處還有一座廟,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成,稱為桑罕廟或桑海廟,單獨成一個系統,相傳為喇嘛教紅教所建。該廟有“卻經”,即喇嘛的武神,類似薩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喇嘛還俗,廣福寺被利用當作糧食倉庫,在“文革”中被拆毀。
2008年8月,本旗海力吐鎮井根嘎查人九斤要求重新修建吉爾嘎朗廣福寺,經內蒙古自治區宗教局批準,各項籌建工作正式啟動。新修建的廣福寺座落于吉爾嘎朗鎮東部,甘旗卡至金寶屯公路北側,占地面積407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10平方米,教職人員及管理人員1名,當下寺廟的各項籌建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二)雙福寺
雙福寺,蒙古語全稱為“特古斯巴雅斯古楞圖蘇莫”。 因廟宇建在科爾沁左翼后旗阿古拉蘇木阿古拉嘎查雙合爾山下,民間亦稱“雙合爾廟”。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科左后旗札薩克郡王布達禮從朝廷接受30個度牒,同協理臺吉商定在格德日古草布克附近筑起3間小廟,把自家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和大藏經《甘珠爾》安放在廟里,任命比丘賀其英貴為達喇嘛,招收僧徒,建起科左后旗第一座喇嘛寺廟。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第四任札薩克岱布時,因原修寺廟破舊,又在雙和爾山西,巴彥查干淖爾東北新建一座四方大廟,敬遷原廟。后來原廟被稱為“浩沁黑特”(舊廟)。
雍正元年(1723年),呼和浩特大召寺活佛薩木瓦(法名拉哈巴比木斯巴活佛)應邀來科左后旗傳經作法。他在旗內逗留期間,曾向郡王羅布桑喇什進言,說雙合爾山是座寶山,形狀似收左翅展右翅的海青鷹,若在山頂上修一座佛塔,并藏有活佛之舍利(活佛骨殖),那將對王室、平民百姓功德無量。不久,薩木瓦活佛西歸大召寺圓寂。羅布桑喇什在隨清軍出征前,曾囑咐其子額駙齊默特多爾濟把山顛之寶塔修好。齊默特多爾濟遵父命派人去呼和浩特大召寺取來塔的圖紙和薩木瓦活佛的舍利,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將塔建成。塔高3.6丈,功德積福益壽、生意繁昌。
乾隆元年(1736年),因雙和爾山西側的四方大廟已經簡陋不堪,根據薩木瓦活佛的意愿和郡王的指示,將廟遷至雙和爾山南麓。新修筑的廟有正殿、東西配殿及后殿,并有圍墻。院正面有山門,院內又有鐘鼓樓和天王殿等,規模宏大壯觀。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因經卷浩繁,僧侶增多,寺廟顯得狹窄,朝爾吉喇嘛向扎薩克郡王齊默特多爾濟提出擴建廟宇的請求,翌年完成擴建工程。
(待續)
喬子良 崔寧 編著
連 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