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今年國家對玉米收購有哪些政策?
2016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將玉米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
國家對玉米生產者的補貼是如何發放的?
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是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目的是促進玉米實現供求基本平衡與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保障優勢產區農民種糧收益基本穩定,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加快實施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市政府結合我市實際制訂下發了《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方案》,由各地區按此方案組織實施,將補貼發放到玉米生產者手中。
玉米市場化收購的主體有哪些?
玉米臨儲收購取消后,全部進入市場化收購。其中,中儲糧通遼各直屬庫將組織收購中央儲備糧的輪換糧;中儲糧物流公司甘旗卡直屬庫、中糧貿易內蒙古有限公司通遼各直屬庫將組織貿易糧收購;玉米深加工企業及飼料企業收購原料糧;其它收儲企業自主入市收購貿易糧。
玉米市場化收購的價格怎樣?
今年的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所有收儲企業將自主入市按市場價格組織收購。
農民在出售余糧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要知曉國家政策。今年國家取消玉米臨時收儲,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要適應形勢,賣明白糧;其次,要多觀察市場,隨時了解價格行情,掌握節奏,錯開售糧高峰期,做到均衡售糧、有序售糧。第三,要安全儲糧。在玉米收割、保管、脫粒期間,要采取措施防止糧食生霉超標賣不出去而減少收益。
農戶安全儲糧應注意什么?
目前氣溫較高,加上今年糧食水分比上年偏高、玉米螟蟲害比較嚴重以及發生倒伏現象,壞糧風險非常大,建議廣大農牧民朋友一定要保管好自家庭院玉米,防止糧食生霉超標賣不出去。
糧食產后損失最大的環節是農戶存儲期間的損失。根據國家糧食局抽樣調查,農戶儲糧損失最嚴重的為東北地區,平均約為10.2%。造成損失的根本原因是農戶儲糧設施簡陋,儲糧條件差,缺乏科學儲糧技術。通遼市為我國儲糧生態區域的冷濕區,秋季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充足,冬季氣候嚴寒,降雪天多,濕冷漫長。玉米收獲在秋季,此時白天的溫度較高,空氣的相對濕度較低,收割后要進行剝皮、田間日曬、通風降水。
玉米安全儲糧方法有哪些?
1、機械收割玉米,殘留外苞葉一定要去掉,防止壞糧。
2、玉米穗院落存放,避免“地趴”式大堆堆放,要采取搭玉米樓子、搭棧子、碼窄趟子等方式存放。冬春季節,切不可用塑料薄膜封閉苫蓋,雨、雪時用玉米秸、草蓮等物品苫蓋最佳,并應做到勤翻動,防止濕度、溫度內積,出現霉變。
3、有科學儲糧倉的一定要放在儲糧倉內,確保玉米離地、通風保管,達到降水增收的目的。
4、玉米脫粒時一定要選棒脫粒,將生霉棒、未熟棒甩出,把瞎尖掰掉,單獨脫粒,單獨儲存,以免好次互混脫粒,影響玉米整體質量,尤其是要確保生霉粒不超標。
5、玉米脫粒后,要避免散積大堆存放。需過夏保管的要先把玉米水分降到14%以內。晾曬一般在三月中旬進行,鋪場厚度約8-10厘米為佳,頭兩天霜大每天翻動3-4遍,當翻糧地面見不到霜時每天隨太陽光照射角度每小時用木锨翻一遍,隔一天全部攢一遍(防止夾生),達到安全水分時,放在陰涼、干燥、通風處保管。
通遼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