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守望大山14載的最美女鄉醫
---記旗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巴彥毛都蘇木北北阿巴海嘎查計生主任 包玉華
在偏僻的鄉村活躍著這樣一個身影,晨光熹微,她見證黎明的誕生,暮靄繚繞她相伴夕陽斜歸,誰說女子不如男,十四年來,她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解決當地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守護著當地農牧民的健康。她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贊譽。現任巴彥毛都蘇木北阿巴海嘎查計生村長兼鄉村醫生。
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如果一個人活150歲,沒為別人做點有益的事,那也是虛度了年華。”這是采訪包玉華時她講的心里話,也是2001年她自費去通遼衛校讀書學習的動力,在衛校學習期間,她刻苦學習醫學知識,勤奮鉆研業務。2003年,她放棄了燈紅酒綠的縣城,與一起學習醫術的丈夫毅然決定來到村衛生室工作,做了一名鄉村醫生。在2015年4月參加全區鄉村醫生蒙醫藥知識與技種培訓班。村里沒有澡堂、時常停電、沒有城市里五彩斑斕的時裝,更沒有琳瑯滿目的零食,鄉村的寂寞無邊無際……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服務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換回的,是鄉村百姓無限的信任,她是當地鄉親們眼中“最美鄉村女醫生”。當走近這位甘于清貧寂寞、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麗”的勞動者,走進她的衛生室時,你會看到藥柜里擺放整齊的各種蒙醫藥、中醫藥、西藥近100多種、你會看到干凈的床位、你會看到村衛生室上墻的各項規章制度。村民來看病買藥,總有一個聲音在問:“您怎么了?”,總有一個聲音不斷叮囑道:“這個藥飯后才吃……”這是38歲,在衛生室工作14年一個漂亮的奈曼旗姑娘時常帶給患者的“溫柔”。
情系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14年前,她跟隨丈夫來到村里,為當地缺醫少藥的老百姓開起了村衛生室,這是這個村唯一的衛生室。剛來到后旗,他只認識丈夫一家,這里貧窮閉塞,“走還是留?”她很糾結。后來她發現,由于當地農村婦女大都缺乏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不少婦女患婦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婦科醫生,一直拖到病情惡化。村里的老人大都患有高血壓病、風濕等病,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癥下藥的好醫生。留下來為當地百姓治病!下了決心的包玉華開始購買床,血壓計等儀器,所有的用具他及時消毒一次,還按大醫院要求設置了垃圾分類。”最初多數村民對這位年輕醫生持懷疑態度,一天只有兩三個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包玉華就先給他們配一天的藥,僅兩三元錢,告訴病人若有效再來。每個病人進門,她總是先端上一杯熱水。早上5點她就起床開門了,每天洗漱完畢,不施粉黛就開始打掃衛生。不到20分鐘,就有村民來輸液。她來不及吃早餐,卻關心病人是否餓肚子,并把家里做好的飯分給病人吃。漸漸的,“包醫生醫術高、態度好”的口碑越傳越遠,鄰村的群眾趕來找她看病,附近的村民也把這里當成了“固定”醫療點。包玉華看病賣藥十分便宜,有時幾元藥錢都免了,錢不夠也可以賒賬。14年來,老百姓看病吃藥在她那欠下的有4萬余元的醫藥費,包玉華自己說,老百姓信任你,才找你,她不會因為無錢而不給病人看病。村里特困戶陳龍,妻子坐牢,兩個女兒正在上大學,他常年高血壓,一年吃藥打針在包醫生那就要2000多元,包醫生不收他一分錢,愛心仁心是包玉華行醫信念和做人的根本。記得2015年4月的一個晚上,天刮著風,五保戶殘疾村民巴特爾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呼吸困難,打電話給包醫生,包醫生意識的病人的病情十分嚴重,馬上起床,拿起急救箱,半夜起車直奔村民家中,進門看到無保戶殘疾老人巴特爾因肝硬化腹水全身浮腫不能走路,情況十分危急。她決定和丈夫為病人贏得搶救時間最重要,把危機時刻的巴特爾邊吸氧,用自家把他拉到通遼市附屬醫院進行治療,當時巴特爾的親人不在身旁,包醫生和丈夫就是他的親人,來到醫院,包玉華和丈夫替他交住院費,陪他檢查,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巴特爾老人在病情穩定后無法在醫院接受長期住院治療,只能回家進行保守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包玉華毫不猶豫地承擔起了巴特爾的后續治療,不分寒暑、晝夜,總能在老人最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并且免去了全部的治療費。巴特爾在患肝硬化腹水晚期,因為有包玉華和丈夫的及時幫忙,硬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巴特爾感動的說包醫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看到我治療的病人康復了,這是我最高興的事。”這是包玉華常說的一句話。不僅是對巴特爾,對村里的其他病人,包玉華也能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們,履行作為一名醫生的義務。包玉華類似助人助困的善舉還很多,她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傳承著作為一名普通醫生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
困苦中的堅守
一次,一個老大媽對她說:“你一個女娃,跑到我們山溝里來又掙不了大錢,何苦呢?”這樣的關心讓包玉華倍感溫暖。剛來時,沒有網絡,也沒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說話,“衛生室里靜得很可怕,感覺外面的世界很遙遠。”但她嬌小的身體里有一顆強大的心。她坦言,自己也打過“退堂鼓”,但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怎么忍心舍他們而去?”在丈夫眼中,包玉華就像“礦泉水”一樣簡單純凈,“善良寬容,不計得失,凡事總往好的方面想。”時間一長,村民們把她當成了朋友,沒病時也來拉拉家常叫她感覺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溫暖。2009年8月在嘎查村換屆選舉中,包玉華當選為北阿巴海嘎查的計生村長。上任后,她面對北阿巴海嘎查地處偏遠,信息相對閉塞,許多婦女思想老舊,對于國家的許多計生政策不是十分了解,優生優育的知識也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包玉華為了讓更多的婦女同志享受到國家給予的惠民政策,她不辭辛苦,深入到群眾家中,將優生優育的相關知識傳授給當地的婦女同志,讓更多的婦女了解到計生工作的豐富內涵,明白計劃生育對家庭與社會的重大意義,并主動參與到優生優育的計劃中來。
計劃生育工作是一項得罪人的工作。工作久了,總會有一些人因不能理解而怨恨,作為工作者,受一些委屈是常有的事。包玉華卻不怕得罪人,她堅持原則,依法辦事,把每項工作都做細做好。記得曾經在北阿巴海嘎查有一個育齡婦女領取了二孩生育證并已懷孕,但她一心想要個男孩,到處打聽,欲進行胎兒性別鑒定。若經鑒定仍是個女孩就準備終止妊娠行為。包玉華掌握了這一情況后,多次上門,以因選擇性別而終止妊娠的危害進行說教,并貫徹男女平等的觀念,終于使她消除了這一錯誤思想。工作中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包玉華把一腔熱情和心血傾注在計生工作上,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對此她沒有半點怨言。她說:“為鄉里鄉親做點事,是我應該的。”
2012年,包玉華當選為旗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她始終堅持“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宗旨,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不忘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積極為民代言,努力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他積極參加旗人代會和鎮人大常委會組織的視察調研執法檢查等活動,每次人代會和代表活動前,包玉華都要想方設法地收集群眾意見,在大會審議和代表活動時,把群眾的意見、建議反映出來。包玉華平時病人多,很難專門抽出時間去走訪群眾,她就利用和病人接觸的機會,和病人及其家屬拉家常,通過和病人和家屬的交流來了解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在她看來,農村很能體現人生價值。在大城市,醫生和病人多是純粹的醫患關系,但在農村,村民們卻把醫生當成了一家人。
如今包玉華有三個家:婆婆與他在一起的家,奈曼旗的父母家(女兒所在的姥姥家)以及衛生室這個家。她對女兒和父母心懷愧疚,女兒由在庫倫旗的父母照顧著,平時只能靠電話和父母孩子溝通,夫妻倆因為忙,這些年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規規的吃上像樣的飯。但包玉華說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覺得,有時鄉親們一個眼神、一句關懷都能感受到幸福。家里種了40畝的玉米,養了16頭牛,有時家里的活計多了,村民就會主動幫他們做。包玉華說“我會干下去”。在這里已經堅守整整14年,全村的自然屯,她不知跑了多少遍,無法用數字來丈量。她手機24小時一直處于開機狀態,包醫生的電話就好比是大山里的120,隨時都能打通。這個村常住人口1080人,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孩童留守在家。村民出行有困難,她就上門送服務。把自家“流動醫院”開進大山里,遍及附近小山村,14年里共服務500人次,治療患者3萬多人次。2015年的3月份,村里的何鳳英因為要臨產,肚子疼一會比一會嚴重,距離縣城那么遠,生的當時發生什么說都不知道,母親和孩子的生命不能因為時間的耽擱而造成一輩子的遺憾,包玉華接到電話,二話沒說,她知道在農村家里生,會有危險,和丈夫一同把要臨產的何鳳英第一時間安全護送到旗婦幼保健院,直到孩子順利降生,夫婦倆才離開醫院。后來何鳳英家屬找到包玉華表示感謝時,她說:“沒什么,這都是應該做的,只要大人孩子都平安,我就放心了。”
村里田倉家5個月的小孩,因為是早產兒,感冒是常事,記得小孩突然有一天高燒不退,家里人給包醫生打電話,孩子那么小,病人家里沒有車,她和丈夫毅然決定把生病的小孩用自己家的車送到婦幼保健所,可這時,婦幼保健所的醫生拒收了這個孩子,孩子是嚴重的支氣管肺炎,她又和丈夫把他們帶到旗醫院,在旗醫院住院8天才康復出院,孩子的父母感動的說包醫生是她們家的恩人啊!她把精力放在了每個患者身上,把村里每一個患者需要幫忙的事,當做自己家的事。她家的車牌走在街巷里,大家都曉得,因為她的車幫過村里很多要轉診,急診的家庭。她將這輛私家車當做“流動醫院”開進偏遠山村,為了鄉親們在家門口享受低價質優的服務,她成長為一個“多面手”,不僅會看內科、扎小針……
在行醫的這14年中,她轉診過多少位病人,救治過多少位病人,她已經記不清了。每年用自家車轉診的燃油費就達4000元,她不從他們要一分錢,她為生命危機的農牧民患者開通了直通車、開出一條綠色生命通道,她把村里和毗鄰嘎查的鄉親們都當成了親人,在這里守護著他們的健康。這個方圓1、51平方公里的嘎查,有2個村小組,村小組子散落在山坳之中,村民進城看病頗為不便,包玉華就是距離他們最近的健康衛士。鎮衛生院連續多年給包玉華授予“鄉村醫生先進個人”的稱號。她用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群眾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無私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包玉華代表說,我能為人民做點事就是我的使命。這是一名在最基層最艱苦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大代表、鄉村醫生、嘎查計生主任,醫者仁心,她不辱人大代表的光榮使命!
科左后旗人大 王艷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