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本報訊 眼下正值水稻插秧時節,在馬蓮河水稻專業合作社的育秧棚里,技術員包忠正忙著侍弄秧苗。今年50歲的包忠是科左后旗散都蘇木白音烏楞村的貧困戶,一家六口人,過去僅靠70畝稻田的收入維持生計。去年,村里開始實施產業化扶貧,包忠不僅把自家的70畝水田全部托管給合作社,還在合作社里當上了技術員。“加入合作社以后,從種到收不用我出一分錢本錢,都是合作社負責管理,畝產在1200——1300斤左右,畝均收入達到400到500元,加上我在合作社當技術員的工資是3600元,還有獎金,家里又養了幾頭牛,一年下來,我家的毛收入能達到12——13萬元。生活跟原來比躍了幾個臺階。我也越干越有勁,越來越有信心了。”包忠的臉上滿是笑容。
去年以來,科左后旗把發展農牧業專業合作社作為促進產業轉型、推動精準扶貧的重要突破口,根據貧困嘎查村、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因戶施策、精準發力,有力促進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該旗積極推行“合作社+金融貸+貧困戶”“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精準扶貧新模式,大力扶持合作社發展,并通過合作社搭建平臺,在設施、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予貧困戶扶持,引領貧困戶參與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了合作社發展壯大、農牧民脫貧增收的“雙贏”。截至目前,該旗已為馬蓮河水稻專業合作社、銀嶺草原牧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和種植業合作社、東盛糧油等有帶動能力的專業合作社和扶貧龍頭企業協調金融扶貧貸款1350余萬元,帶動764戶貧困戶脫貧增收。(邱明媚 馬俐 郭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