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
|||
紀念碑奠基儀式。 克本劇團、宏民報社。劇團和報社,為了紀念抗日志士張林標又名張克本、崔嘉祥又名張宏民而命名的。張林標,1919年9月4日生于河北灤縣,五歲時隨父母投親遷至開魯。1934年考入遼源初等中學,畢業后回開魯育英街國民學校任教。他不滿日寇的奴化教育,憤然外出求學,1940年到通遼國民高等學校學習。1944年春被興農合作社派駐通遼辦事處期間,經同學介紹參加國民黨反滿抗日地下組織。1945年初,他受組織派遣,利用興農合作社職員的合法身份,回開魯開展反滿抗日活動。張林標用收音機收聽重慶廣播消息,傳給組織成員。同時傳播《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等進步書籍,發展地下組織成員。1945年4月17日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崔嘉祥(化名張宏民)、戴啟明等人。1945年6月,張林標、崔嘉祥與其他20多名抗日志士,在興安總省省會王爺廟(后來的烏蘭浩特)英勇就義。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開魯縣黨部以張林標、崔嘉祥兩人的化名成立了克本劇團和宏民報社。一直到1947年2月開魯解放,克本劇團和宏民報社終止。 烈士陵寢有家園 開魯縣各個時期,興建烈士陵園(舊址)4處、著名烈士墓1處、烈士墓群(遺址)4處。 開魯革命烈士陵園舊址。舊址即現開魯白塔公園。1949年10月30日,開魯縣召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與烈士陵園奠基大會”。1978年,曾經建筑了兩棟磚瓦結構的烈士靈堂。烈士靈堂,一棟一直閑置;東邊一棟曾陳列麥新生平事跡展覽,2002年4月改為麥新紀念館。2008年,徹底清除了舊址原來四周的圍墻,改西大門為東大門,園區地面一體硬化,成為開放性的群眾休閑公園。唯有一個標志性的建筑“人民英雄紀念碑”尚在。 麥新烈士陵園。陵園在開魯縣麥新鎮所在地雙合興村前,約一公里處。園內最初安葬了1946年9月13日,為保衛五區政府而犧牲的楊東勝等五位烈士。次年6月,再安葬麥新及與麥新同時遇難的三名烈士。1950年,當地各族百姓在墓區栽下檉柳,四周圍起了土墻,初具陵園規模。后來,又陸續安葬王順昌、李山峰等烈士,墓葬增至12座。1971年,墓區之東、西、南擴展,用土墻圍起了一個規模寬敞的大園區。1982年6月,中國音協等六家聯手在通遼舉行紀念麥新犧牲35周年活動,重新修葺了烈士陵園。 6月8日, 來自京、津、滬三市與吉、遼、黑、晉、陜、湘和內蒙古七省區音樂界名流百余人,到陵園舉行吊唁儀式,歌唱家葉佩英、楊洪基等還與當地群眾同臺演唱。2007年8月,全縣紀念麥新遇難60周年時,陵園四周的土墻改為磚墻、改東大門為南大門,并在南半區的中心位置,迎面塑立了一尊麥新全身銅像。2013年,縣政府籌資,重修紀念碑,全面硬化了園區除綠化帶之外的地面。 開魯東來烈士陵園,地處東來鎮東來村東南。1956年在烈士犧牲地重新修筑墳墓,安葬烈士。1970年政府砌筑磚墻,圍地8400平米建陵園。陵園開圓拱形南大門,門上橫刻“東來陵園”四字。門兩側有楹聯,東側為“花環似血哀情深”,西側為“壯語滿腔碑畔吟”。園內最初安葬張東來、索興周、刁鳳林三位烈士。2013年8月,依照國務院民政部文件精神,擴建陵園,遷入邢建華、劉俊昌、馬連珠、修志國、李連長等五座烈士墓,道德村四座、官銀號村四座 、保安農場三座等11座無名烈士墓,還有八路坑無名烈士墓群,并更名為開魯東來烈士陵園。 (待續) 文\方綱 連 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