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
|||
文\方綱 老村名 開魯建縣,趕上清朝的尾巴梢兒,滿打滿算不過一百零幾年。為什么清末才設治呢?外國在邊疆不斷蠶食領土,朝廷緊迫感難以抑制,出臺新政,用移民開荒來充實那些邊遠地廣人稀的地方。就是說,開魯是當時放墾實邊的一個移民縣,或者叫移民聚點。 開魯本身,叫起來就有點古里古怪。再看它隸屬的村名,就更是五花八門了。細細分析,也各有來歷,很有趣味。 在開魯,悉數地名,最初都帶有濃郁的墾荒色彩,而最多者是以人名給村屯命名。要說也是,放墾實邊,外地富人爭相占地者蜂擁而入,本來是地廣人稀的牧獵之地,只十幾年的功夫,就出現了二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村莊。可咋稱呼它們呢?在當時,最簡單也最方便的辦法,也許就是稱呼土地占有者的姓名。 有很多就直呼其名,名字的前后什么也不加,干凈利落。諸如賈濟川、郭興武、羅海亭、尹秀川、任惠民、王文升、秦殿武、王仲、吳老品、梁貴一、劉桂芬等四十多家。 有不少只在人名后邊簡單加上堡、村什么的。賈槐堡,其實很簡單,1894年,賈懷在那個地方買地立堡,就留下這個地名。諸如高香九堡、王友臣堡、劉榮堡、史坤堡、徐相中堡、韓連中堡、丁占剛堡、王鳳山堡、李化軒堡、姜奎武村、王老八堡、金吉泰堡等五十多家,都是如此。 也有一些省略了名字,只在村名之前加了姓氏。諸如龐家堡、孟家樹筒、于家園子、肖家圍子、盧家段、曹家大院、劉家灣子、金家店、韓家油坊、葛家營子、蔡家燒鍋、任家窩鋪等三十多家。 置土地的自然也有官僚們,村名難免帶官職的。有個總辦窩堡,在西遼河上游靠下一點的地方。歷史上開魯曾有過六七個縣長兼墾荒總辦,是哪位已無法考證,反正是墾荒總辦的地窩堡。北鄉在原來的坤都嶺鄉的東南,有個倉巴營子,1913年在營子東的土包下發現了糧食窖,是王爺家的,就叫出了倉根巴達營子,后簡稱為倉巴營子。類似的李科長堡、五官營子、劉團訓堡、姜統領堡、王校長堡、高官燒鍋等二十多家。 以上的這類帶著姓名的村名數,占全縣村名總數的六成還強,嚇一跳吧?不過,這還是行政村名,要細數自然屯落的名字,比例還會更高。 還有一種比較多的村名,是依據村屯的地理位置或特點編排出來的。在開魯最東邊的一個村子,叫到頭營子,就是歸熱河管的開魯到此便是頭了,再往東就歸奉天管的地界兒啦。叫著叫著,覺著到頭到頭的不好聽,又叫抬頭營子;再往后人們又改成道德營子,因為村子里有個道德會。腰伙房,在縣城之南,卓里克圖王府有三個地堡,中間的那個設伙房以供耪青人們吃飯。等建村時,就叫了腰伙房。諸如東門外、西十家、大樹營子、小城子,船營子,南窯,三義井堡,三棵樹,諸如十八頃、小街基、河夾芯子、偏坡營子、馬井子、西園、大廟、頭道灣子、雙四臺、榆樹林、朝陽灣子等有數十家。 有的村名,直接跟種地相關聯。梢瓜營子,說有一家人種梢瓜,長勢特別好。好到什么程度啊,自家的老母豬領著一窩小豬羔子,進了瓜地天黑也不回家。主人去往回趕,只找到老母豬,找不著小豬羔子,原來是鉆進大梢瓜里頭吃瓜子呢。還有個叫趙大白菜營子,也跟梢瓜營子的意思差不多。 建華鎮有個蓮花泡子。沒有村的時候,就有一個自然的大水泡子,澇年頭水不見漲,旱年頭水不見消。后來,水泡子旁邊也來了住戶。等到立村的1923年夏天,泡子里胡魯巴的先長了蓮葉,后開了蓮花,神吧?從此,人們就用蓮花泡子,既稱呼那片水域,也稱呼水邊的村子。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