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挾一身凜冽的北風,滿帶著臘梅縷縷浮動的暗香,年,從冬的深處踏歌而來。執筆間,我感到時間與我擦肩而過的強烈感受,使我更加凄惶。2016猴年的春節正在一步一步地向我們走近,原本以為年兒距離我們還尚遠,但街市上日勝一日的年味,那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商家門前琳瑯滿目的商品,給人一種強烈的要過年了的氣氛。年味,就這樣的在大街小巷里醞釀著、升騰著……然而,每每樓下再次響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將我的思緒拉回了現實,真的,自己不知從何時起,尤是來到縣城里生活以后,使我更加遙想兒時故鄉的年味,想必家鄉的年味現在正濃吧。
年,莫不過七天的大假,可對于在外的我們來說,卻是一個與父母兄弟相聚的節日,那份期盼,來源于親情的召喚,來源于一種血源的凝聚,路途再遠也隔不斷在外的我們對故鄉年味的情思,風雪再大也擋不住游子回家過年的腳步,回家吃年夜飯,一個多誘惑人的年味習俗。想一想吧,有多少人為了一頓年夜飯而從四面八方趕來?我知道,這份情愫是通過目光和思念輻射的,連接著脈絡般交織的城鄉道路,交匯在友情親情歡聚的大小驛站。在每一個村口街口路口,以及門口窗口,該有多少踮起腳尖的癡情守望,該有多少喜淚交集的真情擁抱。我也自為中國人身上的這種刻骨銘心而感動著。每每春運看著返回家鄉的人潮,其中不是正洋溢的是年味文化的精神核心——全家團聚。我相信,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文化能夠一年一度調動起如此動情的千軍萬馬?能夠凸顯故鄉和家庭如此強大的親和力?車輪丈量著返鄉的距離,心,早已與故鄉的年味緊緊地貼在了一起!即使風雪載途,也阻擋不了在外的我們歸程的腳步。和父母家人團圓,共吃年夜飯———這個夢在我們心里整整“擱淺”了一年啊。一家人圍在桌邊,那杯中的酒,已經不是酒,分明是濃濃的血脈之情。吃過了年夜飯,接下來,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鄉村小路上,擠滿了相互拜年的鄉民們,牽著兒女,拎著禮物,歡聲笑語如雪花般灑落在家鄉的山山水水之間。這些人情味,就是最暖最暖的年味吧,所以我不得不說年是人情味的驛站,是一種凝聚,那種鄉情、親情是心中的永遠。
回想兒時在農村老家所過的十幾個年,可說是有滋有味,其樂無窮。那時盼一個年需要伸長脖子等那么長的時間。現在則感覺,一天天,一年年過得是那么的飛快,況且對于過年也不再有新鮮感和期盼之心了。也許,人年齡越大越喜歡回憶吧,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兒時的記憶時常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兒時我們總是細細地算著,好像怕年從手指縫里溜走似的。在鄉下,臨近年的每個集市都是熱鬧的!大街上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過年的氛圍一下子就被烘托出來了;記得那時臨近春節,老家那邊都是要上墳祭奠先輩的,那是迎接新年最具紀念意義的儀式,上墳祭祖就是幸福不忘先輩;等到臘月二十二這天,年就算開始了。勞累了一年的莊戶人,有的就開始殺年豬了,那時耳邊總會聽到一陣陣豬嚎聲,小村里顯得熱鬧非凡,喜氣洋洋,殺豬的時候,我一般不看,我害怕這樣血腥的場面,只有把肉煮熟,啃骨頭的時候我才出現,要不父親和母親總是說我小時特能吃肉呢;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大人們把掃把綁在長長的竹竿上,站在桌子或者椅子上掃那些掛在屋頂的灰塵和蛛蜘網。其涵義是“除塵(陳)布新”,把一切晦氣清掃出門;要過年一定要蒸年糕,期盼未來生活質量越來越“糕”(高);
過了小年還有七天過大年的時候,我們夜不能寐就躺在并不太暖和的被窩里,掐著指頭數著在心里盤算著。那時過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可是最高興的了。不但有好東西吃,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花,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物事。兒時,無論我們家有多苦,有多難,但過年時,我和哥哥、弟弟、妹妹,每年的除夕夜,母親都會給我們每一個孩子發一套新衣裳、一雙新鞋子。接過母親用辛勤汗水做成的衣裳和用一針一線做成的新鞋,我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因為有新衣、新鞋穿,我興奮異常,除夕夜幾乎是抱著新衣裳而眠的。三十晚上過年時候,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餃子,看春晚,熬年,度過一個團圓、祥和、幸福的的除夕之。年夜飯的時間僅僅只占到幾個小時,但我知道這是年的精華的濃縮。一頓短短的年夜飯里,有著太多的親情、團圓、和睦的元素。年夜飯結束后,桌子被收拾干凈后,端上的是瓜子、水果等。全家人依然圍坐一起,談過往的好事,說來年的喜事,說說笑笑中,竟不知時間已至深夜。于是,全家人開始睡覺。按風俗,年三十夜不關燈,為的是驅趕“長著大嘴、吃不飽的怪獸”年。村子里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遙相呼應,能一直響到天明。記得正月初一我家從不吃肉餡的餃子,只吃素餡。聽老輩講,這是為了圖個素凈,不生事非。要吃紅燒鯽魚,即“年年有鯽魚(積余)”的寓意;那時天真的我們哪里睡得著,早早地打著手電、提著燈籠,相約出去撿鞭炮了。真正意義上的春節,就此拉開了帷幕。大年初一,天剛蒙蒙亮,早早起了床,穿上新衣裳、新鞋子,心里美滋滋的。那種感覺,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穿著衣裳,去給村子里的長輩們拜年。因為穿得漂漂亮亮,精神面貌特別好,覺得自己好像一夜之間真的長高了,長大了,懂事了。長輩們看著我們這些打扮得招人可愛的小孩子,高興得眼睛都瞇成了一條縫,趕忙給我們往口袋塞進一元錢或者糖塊兒。雖然少得可憐,但在當時已是很不錯的了,心里已經很滿足了!每年的年三十,記得父親當時是從供銷社買來幾張紅紙,求人寫上吉祥的對聯,母親打點漿糊糊,我們兄妹四個忙得不亦悅乎,我們幾個把大大的紅色“福”字倒貼,祈求福到;那時因家里孩子多,生活非常貧困,父親用長滿老繭的手,找來幾根鐵絲圍成紅紙小燈籠,如今,每每想起哪濃濃香甜的年味,想起慈母手中線,想起母親親手縫制的花格子粗布上衣,想起母親一針一線做的紅布鞋,想起大年三十中午,父親撒謊說自己牙口不好吃肉,賽牙,把碗里僅有的幾片薄薄豬肉兒送進兒女的嘴里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年啊真是一種充滿童趣與快樂的氛圍。現在回憶起來,我童年的生活雖然是單調的,貧窮的,甚至是寒冷的,但卻是非常幸福的,充滿著無限快樂的,我敢說那時過年的快樂,是今天坐在在電視機前,手握遙控器、鼠標,吃著肯德基、麥當勞,喝著蒙牛酸奶、可口可樂飲料的孩子們所不能體會到的,年啊,您是生命成長的年輪,為了您忙碌著,勞累著,但也打心眼里快樂著,這大概就是人們心中的年吧。現在,年也是越過越紅火。但我怎能忘記兒時在故鄉過年的那些情景呢?怎能忘記母親為使我們高高興興地過好年而付出的無比艱辛呢?“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年又一年,年在輪回著世間,記憶著深刻,舒卷著人生,生存的細胞,走在心力的泥濘上,為富足而躊躇滿志地前行。是的,中國年,是中華文化的盛典,浸潤在鄉村濃濃的年味里,誰沒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呢?原來,年味就是身上的新衣,是孩童拜年時長輩給的紅包,是飯桌上的香味,是孩童拿著父親的煙頭點燃鞭炮引信后撒腿的歡快勁兒,年味是貼對聯時弟兄姊妹的推搡嬉戲,是路上行人之間互道祝福的溫暖,是午夜鐘聲響起此起彼伏鞭炮聲的熱鬧……千言萬語,總有一種情結,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總有一種憶念,讓我回味無窮;總有一種感動,令我無法忘懷。不是別的,那是昨日鄉村的年味。過年的日子,就像是人生旅途里一輛長途跋涉的列車,到一個站點了,需要休息休息,調整調整,放松放松了,也可以在整裝待發之前,對下一段旅途充滿期望,期望沿途風景如畫,期望旅途平安、精彩不斷。我醉臥在年節漸近的懷里,盡興。我知道短暫的棲息之后,必定是又一次艱辛而又輝煌壯麗的揚帆!
科左后旗人大 王艷文
201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