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本報訊(記者 康桂君) 一年一度的“雙11”將至,這個由電商們一手操辦的“購物狂歡節”,讓不少人為之血拼,“網購一族”們會在這一天淘到不少便宜貨。但也有人因為虛假打折、假貨以及物流等問題弄得很鬧心。11月1日,通遼市消費者協會向廣大消費者發出警示,“雙11”期間,大家要理性消費,防范購物風險,維護合法權益,避免落入消費陷阱。
在某房地產從事平面設計的張鑫告訴記者,去年“雙11”之前,他相中一款單反相機,一直在電商網站上觀望價格的他在快到“雙11”的時候,看到該款相機標價3999元,第二天早上再看,就漲到了4999。等到“雙11”的時候價格又回到了3999元,價格沒變,卻有不少人購買。
通遼市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表示,市民在網購時,最好關注商品價格走勢,不要輕信超低價商品,如果網上銷售的商品價格不明確,或與市場售價相差懸殊,請謹慎購買,主動規避消費風險,避免落入商家價格陷阱,如先漲價后降價、低價商品缺貨等。
另外,網友們在網上購買商品應盡量選擇信譽度、安全性較高,產品質量有保證、售后服務有保障的大型正規購物網站購物,必要時可以對網站經營者的有關信息進行查驗。在選擇安全支付手段方面,網上轉賬、充值、付款時,盡量選用安全中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確認無誤后,再確定付款。對自己不熟悉的網站或商家,最好不要輕易輸入銀行賬號密碼。
消費者購買商品后,應保留購物憑證,主動索要購物發票,還要注意保存相關商品規格、型號、功能、價格等信息,及電商承諾或協議、消費者與商家的聊天記錄等證據。下單后,要保存相關電子單據票號,以便出現消費糾紛后,能夠提交充足的證據,及時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