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徐飛出生于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鎮。3歲那年,上帝對不諳世事的他開了一個沉重的玩笑,母親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病,雖然父親帶母親四處求醫,但效果并不明顯。 2000年,母親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這一年,徐飛僅8歲。面對巨額債務和母親每月的醫藥費,徐飛的父親不得不貸款在鄉下承包了幾畝地,飼養了幾口豬,每月只能回家兩三次。從那時起,照顧媽媽的重擔就落在了徐飛弱小的肩膀上。
令人欽佩的“小大人”
當同齡的孩子正在和母親撒嬌,和同伴玩耍的時候,徐飛正在學習買菜、洗衣、做飯,照顧母親的生活起居。每天放學,徐飛都會到家附近的菜市場買菜,那些賣菜、賣饅頭的小商販都記住了這個天天獨自買菜、和商販們討價還價的小男孩。剛開始,他們感覺非常好奇,后來了解他家的情況后,都不禁暗暗佩服這個孩子。“我每天早上5點就會準時起床,準備好早飯后,背起媽媽去洗手間,照顧她刷牙、洗臉、梳頭,每次給媽媽梳頭,她都會脫落很多頭發,我總是把她掉下來的頭發緊緊攥在手里,不讓媽媽發現,害怕媽媽會傷心。”徐飛說。一切洗漱完后,徐飛便一口一口地喂媽媽吃飯,再把媽媽背到客廳的沙發上,讓她曬曬太陽,叮囑再三后,才背上書包去上學,這樣一來,徐飛早飯經常顧不上吃,就餓著肚子就去上學了。晚上,重復早上和中午的事后,就抓緊時間寫作業,寫完作業后還要幫媽媽熬中藥,按摩她因為病痛折磨已經開始變形的手腳,之后,還要準備好第二天的早餐,忙碌下來,已經到了深夜。
每次看到兒子在家里忙前忙后,母親蘇日娜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從我不能下地干活,孩子每天過得真的十分辛苦。但我也十分欣慰,有這么一個孝順懂事的兒子,給了我最大的動力。”母親蘇日娜說,“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兒子親自端過來喂我吃,吃完以后還要洗碗、收拾桌子,然后還要想下一頓要吃什么,再去市場買菜。每次看到孩子這么辛苦,我非常自責,他這個年紀本來應該是自由、快樂的,但卻因為我讓他變得這么累,我實在是心疼。”說到這里,蘇日娜眼里噙滿了淚水。
小小年紀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看到同齡的小伙伴在外面玩耍時,徐飛也很羨慕,但看到母親傷心痛苦的淚水時,徐飛感受到,他的媽媽和別人的媽媽不一樣,母親需要他的照顧。雖然肩膀弱小,但他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成了父親不在時家里的“頂梁柱”。
為了不拖累自己年幼的孩子,母親想到了死,好讓兒子沒有牽掛。細心的徐飛覺察到這一情況后,耐心地勸慰母親:“媽媽,你是我頭頂上的一片天,如果沒有你,我活著就沒有任何意義。媽媽,你放心吧,如果有來世,我還會做你的兒子。”徐飛和母親約定,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考一所醫科大學,攻克類風濕這個頑疾,救治像他母親一樣的病患。
2013年9月,徐飛步入了高中的殿堂,學習緊、任務重,但照顧媽媽的事一件也沒有少。當節假日到來時,同學們都在商量去哪兒玩,徐飛卻盤算著做幾天臨時工,貼補家用。“習慣了,就不覺得苦和累,反而覺得更加充實。”徐飛平淡地這樣描述自己十幾年如一日的生活。
記者 劉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