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賓圖旗由來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賓圖旗由來

轉載 mingyu2015/05/02 09:02:58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6183 閱讀 0 評論 5 點贊

 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圖·哈薩爾的15代孫科爾沁部首領奎蒙克塔斯哈喇的孫子納木西·杜然諾顏有三子,長子莽古斯(科爾沁左翼中旗臺吉始祖)、次子明安(科爾沁左翼后旗臺吉始祖)、三子洪果爾。洪果爾年輕時便領科爾沁部軍隊駐守在科爾沁部南端,防止女真人的入侵。人們稱洪果爾為“賓圖”,即后世所謂“司令”之類,可能是漢語“兵頭”或“兵督”之諧音。

 17世紀初,女真人出于對明朝作戰的需要,終止對科爾沁部兵戎相見的歷史,采取安撫與籠絡的政策,尤其對帶兵在女真人門口的洪果爾盡量爭取和籠絡。天聰元年(1627年)剛剛登上皇位的皇太極在老哈河邊約見洪果爾,洪果爾行君臣禮,會談成功。天聰二年(1628年),洪果爾派其長子畢敦帶兵,參加后金對察哈爾部的戰爭。戰爭結束后,畢敦將全部戰利品上繳后金政權,皇太極為嘉獎畢敦,賜畢敦“達爾罕·昭爾格圖”號。天聰三年(1629年),洪果爾親自與科爾沁部首領圖什業圖汗奧巴帶兵協同后金貝勒濟爾哈朗對明朝作戰,征戰建州、宣化等地,為后金政權立有戰功。

 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政權在科爾沁部劃界建旗,設札薩克。科爾沁部被劃分為扎賚特一旗,杜爾伯特一旗,郭爾羅斯前、后二旗,科爾沁右翼中、前、后三旗,科爾沁左翼中、前二旗。順治七年(1650年),又增設科爾沁左翼后旗,共十旗。俗稱“嫩江十旗”,會盟地在科爾沁右翼中旗之哲里木地方,官方稱“哲里木盟”。洪果爾因原駐地就在科爾沁部南端,便領原科爾沁南端的科爾沁左翼前旗(簡稱科左前旗)成為科左前旗的第一任札薩克。同年,清政府封洪果爾為“賓圖郡王”,詔世襲罔替。后來,老百姓稱科左前旗為賓圖郡王旗,簡稱“賓圖旗”。

二 、 領土變遷

 順治年間,清政府決定要建一處牧場,作為清朝在東北的三陵(永陵,順治曾祖以上的合葬陵、福陵,努爾哈赤墓、昭陵,皇太極墓)的祭祀用的犧牲供應地,科左前旗劃出養息牧河東岸的大片水草豐美的地方獻給清政府作牧場,直屬清政府管轄。后來,老百姓稱此牧場為“蘇如克”(牧群),也稱蘇如克旗。從此,賓圖旗的轄地被“一分為二”,大大減少了。

 清初,對蒙古地方實行“封禁政策”,嚴禁漢人到蒙古地方經商、種地、放牧等。到了清中葉,由于內地土地兼并,貧苦農民無以為生,只好違抗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冒險“闖關東走邊外”到蒙地開荒種地。對此,清政府雖禁不止,大批內地農民到蒙地開荒種地。清政府怕激起民變,便下令在蒙地“借地養民”,意思是所開土地仍歸蒙地札薩克,開荒種地的農民向蒙旗札薩克交地租。道光八年(1828年),詔準科左后旗開庫都力荒。光緒六年(1880年),科左前旗東部大片土地也被開墾,同年設置康平縣,科左前旗又一次被“瘦身”。至撤消建置時,旗東部120多個村屯劃歸康平縣。

 嘉慶十八年(1813年),在蘇如克地方試墾荒,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續墾。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橫道子地方設置彰武縣。至1947年,把科左前旗40多個村屯劃歸彰武縣。科左前旗把南部的蒙漢雜居地稱‘下八戶地”,把西北部的沙丘地稱“上牧地”。至此,科左前旗的“下八戶地”全部開墾,只剩下所謂“上牧地”的沙丘地。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哲里木盟全部淪為殖民地。日本人對蒙旗地方的這種“旗縣并存”,旗札薩克管地收租,縣治管百姓管不了土地的局面深感不滿,認為這種局面不符合其“治安肅正”政策。于康德五年(1938年)提出了所謂“土地奉上”的號召,其實就是強令蒙旗王公將全部土地奉獻給傀儡“康德”皇帝,任日本人宰割。這樣,所謂“下八戶”地全部變為縣治,和科左前旗(時稱東科前旗)毫無關系了。作為一個旗的建制的科左前旗只有“上牧地”的一小部分領地了。

1949年3月17日,遼北省政府決定,撤銷科左前旗建制,將東南部蒙漢雜居的三個區劃歸康平、法庫、彰武三縣。將四區(滿斗)和五區(朝魯吐)約2000平方公里土地劃人了庫倫旗。至此,自1636年存在了313年的科左前旗(賓圖旗)的名稱從地圖上徹底消失了。1955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決定,交庫倫旗之滿斗、朝魯吐兩個區劃人科左后旗,其中的瓦房和巴拉嘎蘇塔拉二村劃歸庫倫旗。


三、駐地沿革

 1636年,初設旗時,科左前旗北靠科左中旗、東與科左后旗接壤,西以養息牧河為界與庫倫、土默特左旗(蒙古貞旗)隔河相望,南與新民縣相鄰。是一條西北東南向的狹長地帶。清初,又從科左前旗劃出蘇如克牧場后,科左前旗更顯狹長特色,百姓有“長400里,寬40里”之說,便是這種特色的形象說明。到1938年,日本人強令“土地奉上”后,東科前旗南與彰武縣接壤,西與庫倫旗相鄰,北靠東科中旗,東臨東科后旗和康平縣。仍成西北——東南向的略成長方形狀的地帶。

 科左前旗駐地最早設在伊和要樂(今科左后旗滿斗蘇木伊和要樂嘎查),后遷至哈拉烏蘇(今科左后旗哈拉烏蘇蘇木哈拉烏蘇嘎查),再遷至昂海(今科左后旗沙日塔拉蘇木昂海嘎查)。但在上述地方沒有留下遺址,據分析,可能當時旗札薩克也在蒙古包里辦公。最后在章古臺東南的山間平地建起磚木結構的“王府”。建成前,旗札薩克遷至一個小村里暫住過,這個村子現在叫“老王府”。

四、札薩克沿革

科左前旗第一任札薩克是賓圖郡王洪果爾,1636年至1641年在位。

第二任札薩克為額森郡王,1646年至1665年在位。

第三任札薩克為額濟顏郡王,1666年至1695年在位。

第四任札薩克為塔達布郡王,1696年至1707年在位。

第五任札薩克為伊西班迪郡王,1707年至1747年在位。

第六任札薩克為拉達納札木蘇郡王,1747年至1776年在位。

第七任札薩克為桑堆札布郡王,1776年至1782年在位。

第八任札薩克為羅布桑札拉申郡王,1782年即位,卒年不詳。

第九任札薩克為仁欽札拉申郡王,在位年度不詳。

第十任札薩克為西力巴斯爾郡王,在位年度不詳。

第十一任札薩克為敏如布扎布郡王,1877年至1904年在位。

 第十二任札薩克為棍楚克蘇榮郡王,1904年即札薩克郡王位,1912年因反對袁世凱北走大庫倫,在外蒙哲布尊丹巴政權中任國務副總理至1914年,因事與愿違,郁郁不得志,27歲便去世了。

 第十三任札薩克為丹巴道爾吉郡王,1912年至1929年在位,因患“精神分裂癥”卸任,1945年去世。

 第十四任札薩克為臺吉烏寶,1929年起掌管札薩克事務,至1931年,科左前旗即將淪陷時,因不愿為日本人辦事,南走北平,張學良將軍為嘉獎其愛國熱情,曾頒發旗札薩克鋼印,委任為科左前旗札薩克。科左前旗淪陷后,日本人曾委派孟和吉雅、巴雅爾二人先后任旗長。1946年,國民黨遼北省政府任命烏寶為科左前旗旗長,烏寶就任不長時間便在遼沈戰役的炮聲中返回他在北京的官邸了。

五、居民構成

科左前旗之蒙古族居民可分為兩大類,即作為成吉思汗后裔之臺吉和庶民。

科左前旗臺吉按其族源可分三類 。

 1、首任札薩克洪果爾的后代。每次札薩克搬遷,在原駐地總有一些洪果爾郡王的后代不能隨札薩克搬遷,在原駐地長期生活下來。在伊和要樂、海里斯臺、昂海等處都有洪果爾的后代。洪果爾郡王的大部分后代都隨札薩克搬遷至老王府、烏蘭高、札蘭營等地居住。這些人都有紅色頂戴,是一、二等臺吉,蒙古人稱他們為“烏蘭諾顏”,是科左前旗臺吉中的最受優待的一部分人。

 2、在建旗初,科左中旗達爾罕親王滿珠習禮之第七子朝克臺吉因家族矛盾,投奔科左前旗居住。朝克臺吉初來時在“塔本諾宜德”地方駐牧,后來人口逐漸增多,朝克臺吉的后人分散居住在“上牧地”的各個村屯,就是今科左后旗大鄭鐵路以西的各村屯,洪果爾的后代和朝克臺吉的后代雖屬同宗同祖但畢竟親疏有別,為區別起見,朝克臺吉的后代只允許戴藍色頂戴,是三、四等臺吉,人們稱他們為“藍頂臺吉”。是科左前旗居民中第二類受優待的人群。

 3、扎魯特將軍的后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有一扎魯特旗領兵臺吉,因參與平定噶爾丹之戰失敗,被削職,不愿回到扎魯特旗,這位領兵臺吉來到科左前旗定居。他們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東、西扎哈氣、馬拉楚德、喇嘛窩堡一帶。據說,后來這位領兵臺吉在科左前旗也曾立過戰功,人們尊稱他為“將軍”,稱他們的后代為“將軍的后代”或“扎哈氣營子臺吉”。科左前旗只承認他們是臺吉,但沒有臺吉之待遇。習慣上允許這部分臺吉和上述一、二類臺吉通婚,二、二類臺吉之間是遵循成吉恩汗遺囑嚴禁通婚的。著名學者克興額老師便是扎魯特將軍之后裔。

上述三種人在清朝時都是貴族,旗內各種官吏都出自這些臺吉家族中。

 作為庶民階層的人們包括上述三種臺吉的屬民和阿拉布圖(奴隸),還有因戰功和以金錢贖身出奴隸籍的平民,這些人中有五種姓氏的人:1、郭爾羅斯族人,到中華民國強迫蒙古人取漢姓時他們取漢姓“高”。2、巴雅德族人,取漢姓“白”。3、翁固德族人,取漢姓“王”。4、通古德族人,取漢姓“佟”。5、墨爾格德族人,取漢姓“孟”。

 后來由于清政府“封禁政策”松弛,蒙旗各地為謀生計相互搬遷定居,科左前旗蒙古族居民構成也隨之復雜化,這里就無法一一詳述了。


 賓圖旗地靈人杰,近現代出了不少優秀人才,為祖國的統一和強盛,為民族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里僅舉幾個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跡,欲以之為后世作楷模(以出生時間先后為序)。

 1、克興額(1889—1950年)漢名包存智,科左前旗西扎哈氣村(今遼寧康平)人。1906年,克興額在沈陽籌邊中學陪“瘋王”丹巴道爾吉讀書。1911年,他以半工半讀形式在奉天蒙文教科書編譯局任編輯員,參與蒙文教科書的編輯工作。1915年,克興額回科左前旗,傾其家產在西扎哈氣創辦“科左前旗蒙漢兩等小學堂”,該學堂在科爾沁名聲大振。1922年,克興額被選為中華民國眾議院議員。1923年,軍閥曹琨以每張票5500銀洋的價格賄選總統,克興額斷然拒絕,拂袖而去。1926年,克興額伙同他人在奉天辦起了“東蒙書局”,出版小學蒙文教科書。1929年,克興額與達斡爾人默爾色(郭道甫)以“東蒙書局”為中心成立“蒙古文化促進會”,編寫、出版了大量蒙漢文的進步書籍。1932年,日寇以興安西省民政廳長的職務引誘克興額為它辦事,克興額嚴詞拒絕。后偽滿蒙政部請他參加蒙古文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他上任后常因一字之去存,與日偽相持,經年不決。后因右目失明終止了編審委員會的工作。1940年,克興額又參加錦州“蒙文編譯館”的工作,針對日偽奴化教育的教科書,他又出版“輔助教材”宣揚民族精神,這引起日本特務的注意,克興額行動受限,一氣之下雙目失明。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立。烏蘭夫主席邀請他在自治區教育部任參事(在家休養)。1950年,克興額因病在烏蘭浩特去世,葬于歸流河曲之陽,故人立有“科爾沁克興額先生之墓”的墓碑。

 2、烏寶(1895—1971年)漢名包鳳鳴,科左前旗沙日塔拉(科左后旗沙日塔拉蘇木)人。1912年,科左前旗札薩克郡王棍楚克蘇榮北走大庫倫(今烏蘭巴托),其弟丹巴道爾吉任札薩克,因患精神分裂癥不能理政,旗民稱其為“瘋王”,旗民推舉烏寶任札薩克。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任命烏寶為札薩克,旗民稱“代理王爺”。從1919年到1931年間,烏寶曾5次開倉濟貧。1931年,日寇侵占東三省和東蒙地方,烏寶因不愿為日偽辦事,流亡北平。張學良將軍贊揚烏寶的愛國精神,任命為高參兼科左前旗札薩克,蒙藏委員會專職委員。又被選為“旅平蒙古同鄉會”會長。“文革”中,押送回原籍朝魯吐公社沙日塔拉大隊。1971年在沙日塔拉逝世,終年77歲。

 3、博彥滿都(1896—1983年)漢名包云蔚,科左前旗人。1925年,以東蒙代表身份出席在張家口召開的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成立大會。1931年,日本人占領東蒙地區,博彥滿都曾任興安總省省長,做過很多維護民族利益的事情,并保護過朋斯克、特木爾巴根等革命者。1946年東蒙自治政府成立,博彥滿都當選為主席,1947年5月,東蒙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參議會議長。開始放棄“內外蒙合并”的主張,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博彥滿都任自治區參事室主任。1983年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8歲。

 4、烏力圖(1902—1968年)漢名吳永年,科左前旗臥牛石努圖克人,1943年,曾任偽滿東科中旗旗長兼興安南地區行署主任。日本投降后,烏力圖主動維護東科中旗社會秩序,擔任維護會長,并嚴詞拒絕國民黨對他的拉攏。1945年9月,主持召開東科中、后、前三旗聯合會議,成立三旗辦事處,烏力圖任主任,維護社會秩序,打擊土匪勢力,迎接解放。1945年12月,當選東科中旗民主政府旗長,組建東蒙自治軍第二師。1946年,在共產黨領導下,成立哲里木盟政府,烏力圖當選主席,兼任黨領導下的蒙漢聯軍司令。建國后,任自治區民政廳長。1968年,因遭林彪、“四人幫”迫害逝世,享年67歲。烏力吐與克興額、博彥滿都三人被人譽為“賓圖三杰”。

 5、朋斯克(1905—1991年)科左前旗人,1925年加入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同年赴蘇聯學習,192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29年,受第三國際派遣來東蒙做地下工作。日本投降后,朋斯克投入對國民黨的斗爭。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立,朋斯克任交通部長、公安部長,后任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1991年逝世,享年87歲。       (完)

(轉自《通遼市文史資料》第十七輯)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