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蒙古說書”產生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據有關史料記載,清嘉慶年間,由于戰亂不斷,散居在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里木盟、赤峰等地和海拉爾河、洮兒河、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兩岸的蒙古族藝人只好手持馬頭琴,八方游走說唱。烏力格爾,漢語意思為“說書”,因采用蒙古語說唱,故又被稱作“蒙古說書”,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藝形式。
“蒙古說書”的演唱形式很簡單,曲調變換也很靈活。說唱者的伴奏樂器主要是馬頭琴或者是四弦琴。每當開始演唱時,既不必做什么準備和完整的動作,也不受任何場合的限制,演唱者要唱什么曲調,可以根據聽眾的情緒自由變換。有時彈一陣前奏曲以后,再選調唱下去。比如,為了表達對貧苦人民的同情,曲調就變得哀憐凄涼、如哭似泣,使相同命運之人淚水洗面、濡濕衣襟。如表達對反動統治階級的反抗,琴聲就突然變得壯烈悲憤;如表達對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曲調頓時急轉,好像有人在慷慨陳詞,抒發滿腔情懷。至于表現男女之戀,琴音就會像潺潺流水,叮咚作響,感人肺腑。如果表現對將來的追求和希望,琴音則猶如高山飛泉,催人奮進。有不少優秀曲段,如《西魯》《嘎達梅林》《達那八拉》《敖包相會》等,一直到解放初期還作為保留節目,在興安盟農村牧區廣泛地流傳著。
新中國成立后,“蒙古說書”藝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各地經常舉辦民間藝人培訓班,在蒙古族較集中的蘇木鄉鎮也建立了說書館,一些旗還成立了民族曲藝團,使“蒙古說書”藝術得到了不斷發展。2009年,“蒙古說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