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小趙如果否定了自己走過來的這28年歲月,那該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而事實是,這些日子,小趙的父母、朋友、同學都跟串通好了似的在“批斗”小趙,讓小趙恍惚覺得,似乎真的是錯了。盡管有些話可能過于犀利了些,但是小趙非常感恩。在這個虛偽的世界里,聽到贊美和褒獎并不難,聽到提醒和批判反而彌足珍貴。
是啊,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各有不同。小趙走過來的路似乎太平順,平順到除了愛情,小趙想要的基本上都沒有費多大力氣就緊緊的握在了手中。可能正因為這種過于平順,才形成了如今這樣自我的小趙吧。
自我,甚至自私,這也是近期小趙被“批斗”的主題。說小趙不會關心別人、說小趙不會照顧別人、說小趙不會體貼別人。事實上,這也是很多獨生子女共存的特質。思來想去,其實,小趙最大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這些,而是需要回報的付出。這也是小趙幸福感較低的罪魁禍首吧。小趙一直認為自己對朋友是很夠義氣的。比如,瑪拉沁君讓小趙給他們的紀錄片《年味》寫旁白的時候,小趙熬了整整三個通宵趕了出來。可是,反過來想想,這件事情,小趙怎么就記得這么清楚呢?小趙就不能忘了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在潛意識里,小趙是期待某一天有所回報的,否則,記它作甚!
小趙讀了那么多年的書,自命不凡的認為自己是一個儒雅的讀書人,可是至今都沒能明白這么簡單的一個道理。付出了就付出了,何必有所求呢?付出時明明心甘情愿,沒有回報時,又何來苦大仇深?就如在愛情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期待著他如自己對他般回饋自己。到頭來,沒有得到相等的愛,反而成了小趙不快樂、甚至憤恨的導火索,這不是自討無趣嗎?做好自己,去關心想關心的人、去愛護想愛護的人、去疼惜想疼惜的人,這些關心、這些愛護、這些疼惜會不會“如數奉還”,就不是你能左右的了。
一直以來那么那么喜歡倉央嘉措,把倉央嘉措唯美的《在與不在》背的滾瓜爛熟,卻一直沒能明白它其中所蘊含的真諦。最后,把這首小趙最愛的詩,與大家分享,希望和小趙一樣曾經計較是否有所回報的朋友們,能夠讀出一份情懷,讀出一點醒悟。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里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里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