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十年,一個養殖大戶成長為合作社負責人的求索之路…. ….
十年,一個普通牧民黨員從小我到大我的精神升華之路…. ….
十年,一個奏響致富、共富、奔小康三步曲的奮斗之路…. ….
劉金山,巴嘎塔拉蘇木老百姓非常熟悉的名字,35歲的年輕農民黨員。是他解決了南巴嘎查傳統粗放的畜牧業經營方式繁殖少、生長慢的問題;是他為**養殖戶無償傳授養殖技術,提高了基礎母牛的成活率和育肥牛出欄率,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效益;是他結合嘎查實際,探索出了“建設養畜、種植養畜、科學養畜”的新思路,大力推廣了“六個一”養牛運作模式;也是他成立了科左后旗第一家集養殖、服務、銷售為一體的養牛專業合作社,保護了養殖戶的利益,腳踏實地的帶領鄉親們把養殖做成大事業,走出牧民小視野,心懷致富大夢想。
創新 發展了自己
1997年,通遼干部學院畢業后擔任南巴嘎查會計的他開始學習黃牛養殖技術。為提高自己的養殖技術,劉金山利用網絡、養殖技術書籍了解養殖專業知識,虛心請教專家和家鄉的農牧民,刻苦學習養殖技能。他時常到旗農牧業局獸醫站專家那里,苦學畜禽經營養殖的專業知識:“從購置基礎母牛到配種、從衛生防疫到飼草料搭配,面對國家禁牧、傳統養殖技術原來越陷入困境的嚴峻形勢,他憑著過人的聰明和知難而進的勇氣,總結出了一套適合當地實際的養殖方法。
2000年,他開始走上了一條充滿荊棘也充滿挑戰的養殖之路。在家人強烈的反對聲中,他拿出了全家多年的積蓄,建設了200平方米的養牛棚舍,購買了20頭基礎母牛,開始放手進行基礎母牛養殖技術改革嘗試。當年母牛受胎率達到76.2%,產牛犢12頭。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養殖規模已經達到32頭。2011年7月,劉金山有投資建設科左后旗擴繁母牛自繁自育基地,占地面積為9450平方米。基地黃牛存欄190頭,其中能繁殖母牛100頭,育肥牛45頭,每年養牛收入可達50多萬元。養殖技術改革成功后,劉金山并沒有急于擴大自家養殖規模,而是牢記***員的宗旨,把自己的成功經驗無償的教給鄉親們,帶動大家共同富裕,共謀發展。
無私 帶富了別人
情理傳授技術,帶富一方群眾。劉金山最可貴之處就是牢記黨性要求,勇于擔當責任,致富不忘鄉鄰。農牧民烏力吉圖,由于育肥牛技術部成熟,經營虧了本,劉金山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手把手教他們飼料配比,并免費向他們飼料和架子牛,扭轉了虧損的局面,當年盈利5萬元。從此以后,烏力吉圖堅定了育肥牛養殖的信心,現每年養牛收入超10萬元。烏力吉圖逢人便講,是劉金山一家給了我們致富的“金鑰匙”。他還幫助朝倫巴特一家出欄育肥牛20余頭,年收入18萬余元。劉金山帶頭致富,并且帶領**人致富,成功地奏響了自己人生的變奏曲。
追夢全力奔跑奔小康
劉金山在幫助別人搞好養殖的過程中,細心的他發現養殖戶購買農資、飼料、獸藥等生產資料時分散購買很不方便,且質量沒有保證。同時他又發現養殖戶之間因缺少溝通而相對松散,對疫情、行情不能及時、準確的掌握。對外銷售渠道亂,價格得不到統一,甚至出現互相壓價現象,為了切實保護養殖戶利益,他計劃把全村建成一個緊密團結的合作社,對內信息可以共享,對外“用一個聲音”說話,爭取牛產品的定價權,可劉金山與養殖戶商談后卻曲高和寡,只有15戶主動加入。正在一一籌莫展時,蘇木黨委、政府出面做農牧民思想工作。2009年劉金山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了。他緊抓住黃牛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為57名社員養殖戶提供飼料、防疫和銷售等系列服務。2013年以他個人名義為農牧民辦理擔保貸款150萬元,他還主動包聯15戶養殖戶,及時為養殖戶提供養殖信息,定期進行技術指導。
成立合作社后,家里繁重的勞動和家務都落在了妻子身上,劉金山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來為社員服務,如組織疾病防治、聯系銷路等。對兒子的選擇,老父親很支持,雖然年近六十,還是主動幫忙管理養殖基地,親自參加勞動。
多年來,劉金山經營的養殖基地,與科爾沁牛業以及廣東、遼寧等地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現在的劉金山,正投資200萬元,籌建奶食品深加工廠房,他要帶領鄉親們將南巴嘎查綠色養殖的西門塔爾牛奶制品銷往全國,甚至銷往世界。
劉金山時刻保持著沖鋒狀態,一心為他人服務的樸實行動是堅守黨性、履行黨員職責的精神體現,是奔騰在時代浪潮中的最雄壯力量。by:常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