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工人——記海魯吐供電營業所所長吳軍
轉載
mingyu于 2014/10/09 07:34:13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網絡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3011 閱讀
0 評論
0 點贊
從一名普通工人,到一名兩項國家專利獲得者,自治區“金牌工人”得住,優秀***員,海魯吐供電營業所所長吳軍用十幾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行動,詮釋了一個***員豐富的內涵。
對事業的付出,就意味著個人利益的舍棄。由于常年工作在農網改造的一線,吳軍一年在家時間不到一個月,沒有大禮拜,沒有節假日。如今十八歲的兒子從上幼兒園到上高中,學習生活一直由妻子一人照顧。一次兒子在作文中寫道:“我在朝魯吐的爸爸今天回來了,我真高興……”吳軍看了很心酸:“兒子,爸爸是電力工人,為了千家萬戶的光明,爸爸就顧不上你了…..”兒子聽了流著淚一個勁兒地搖頭,接著又使勁地點頭。
2013年5月,69歲的老母親被確診為腦瘤需要馬上手術。吳軍正趕上農網改造工程開工,工地設在海魯吐鎮固力古臺嘎查,因施工作業人員不懂漢語,辦開工手續、協調村里與局里相關施工事宜,吳軍走不開。但母親的生命危急,為母親在沈陽醫大附屬醫院辦完住院手續后,吳軍把母親交給妻子、兒子和哥哥,懷著愧疚的心情回到工地。母親做手術那天,正是端午節,想著臨別時母親那不舍的目光,吳軍一天吃不下飯,但他不為自己的選擇后悔。
在吳軍心里,群眾利益都是大事。隨著農牧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牧民用電負荷倍增個別變壓器臺區出現容量不足、電壓相對較低等現象,群眾生產生活用電難以保障。一次吳軍到海魯吐查干吉嘎查牧民白保山家,看到白保山的小女兒英鴿在暗淡的燭光下寫作業,心里很不是滋味。吳軍對英鴿承諾:叔叔這周內就讓你在點燈下寫作業,拉鉤!經協調、請示,吳軍更換了大容量變壓器。看著牧民大哥白天在田間地頭用機井水澆田,夜晚在明亮的燈光下滿心敞亮的忙著活計,吳軍感到很踏實。
海魯吐供電所區域內水田多,有111臺水田灌溉變壓器,水田用戶每年3月20日前就必須恢復供電,土地解凍才能施工,為搶時間,吳軍每年都提前安排,帶領所里全體職工起早貪晚在料峭的春寒中奔波于田間地頭,逐個變壓器送電逐家逐戶送電。寶山家的熔絲斷了,烏力吉家的井抽不出水了,白音家的水泵電壓不足了,吳軍和他的黨員志愿者服務隊隨叫隨到。清澈的機井水嘩嘩啦啦地歡歌著奔向田野,牧民兄弟自內心地感謝,吳軍他們覺得滿身塵土和泥巴,滿嘴滿手浸血的裂皸都成為一種光榮,用他們自己調侃的話說:“痛而快樂!”
“我們***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吳軍曾無數次回味領袖關于***員的這段比喻。
吳軍是塊好鋼。1993年吳軍畢業于哲理木技工學校農機修理專業,因為肯鉆研技術,在旗鑄造廠時,他是最好的鉗工;做安裝工人時,他點子最多,任光明電力公司安全員,線路班班長時,在時間緊任務急的情況下,他有底氣趕立“軍令狀”。2000年至2007年,吳軍和他的班組先后承擔了30多個農網低壓臺區改造工程,其中40千米的10伏配電線路,66千伏金線新建工程,在他的領導下都一次性順利通過竣工驗收,為單位創收80余萬元。
吳軍從不滿足以后的成績,夢想讓他不斷地挑戰自我,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員的信仰一直激勵他不斷超越自我,做一個有作為的人。
2009年4月,為解決農網改造施工,人工挖坑面積大,工作效率低,易造成坍塌,存在人身安全隱患的難題。經反復鉆研、論證,吳軍與工友合作研制了利用904拖拉機加裝電力施工用的電柱埋設鉆孔機施工,投入 使用后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安全生產的同時節約了人力財力,實現了一機多能,一臺拖拉機可實現電力施工的拖桿、鉆孔、緊線等多項功能。此項發明獲2009年國家和只是產權局授予的國家專利。因有為而有位。2010年3月,吳軍通過科左后旗農電公司新一輪綜合考評,被聘為海魯吐供電營業所所長。
面對全國電力農網改造工期緊張,工程量巨大的壓力,吳軍又發明一張在拖拉機前安一套可快速方便組立8—10米電桿的特殊裝置,取代人工立桿。一根10米桿860公斤,人工立桿時常需要十來個壯勞動力才能扛動,立一桿得用半個多小時。吳軍發明的快捷立桿裝置只需兩人,幾分鐘就可完成8—10米電桿的組立,此項目也獲得國家專利。
一路打拼一路歌。自2004年以來吳軍每年都被本系統和上級主管局評為先進個人和技術能手。2009年他獲得全局安全生產特殊貢獻獎,同年獲旗政府的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個人,被通遼市農電局黨委評為優秀黨員。他曾被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授予農電安全生產先進個人。2010年被旗農電局黨委評為年度優秀***員,同年增補為政協科左后旗第八屆委員會委員,獲通遼電業局科技進步三等獎。由于他的工作中潛心鉆研和創新,2013年3月他獲通遼市電力系統職工技術創新優秀成果獎。同年,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授予他“金牌工人”稱號。但吳軍更看重的是老百姓對他的肯定和褒獎,他說那才是他一輩子追求的“金牌”。by:
胡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