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民族團結的真正內涵。五十六個民族各有特色,各有優勢,若不團結,就是一盤散沙;若團結成一家人,集聚智慧,凝聚力量,必定“無堅不摧”。只有團結,才有進步,這正是科左后旗烏蘭牧騎幾代演職人員的共識和心聲。
1964年,科左后旗烏蘭牧騎懷著該旗40萬各族人民的重托,銘記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應時而生。自組建之日起,這一團體就始終牽手草原,放飛激情,不論策劃節目內容還是設計節目表現形式,均深深扎根于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己任,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播種文化,引領風尚。就這樣懷著美好的夢想,始終堅持改革與奮斗,科左后旗烏蘭牧騎走過了50年,并仍在廣闊的草原大地上繼續書寫著“草原輕騎兵”的金色詩行。
科左后旗烏蘭牧騎現有演員47名,其中少數民族演員占80%以上,平均年齡26歲,是一支朝氣蓬勃、開拓進取的團隊。他們充分發揮“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四大職能,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為宗旨,奮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下鄉演出100多場次,豐富少數民族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當地民族文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團體還經常幫助策劃偏遠蘇木鎮民歌、四胡、好來寶等比賽,每年輔導20多個農村牧區廠礦企業參加文藝匯演或聯歡會,從節目策劃、編排到服裝道具、配樂伴奏,均負責到位。按照當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烏蘭牧騎每年都會承擔200多場次的接待和交流演出,增進了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友誼,凝聚人心,促生合作,為一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另外,他們還承擔著科左后旗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接待“兩會”代表演出和參與通遼市春節聯歡晚會錄制等公益性演出任務。雖任務繁重,團隊的演職人員們卻個個滿懷豪情,迎難而上。有時,他們干脆把舞臺搭在田間地頭、荒山野嶺或是工礦企業的廠房之中,曾在零下30多度的風雪中堅持演出,也曾打著雨傘在大雨中連演幾場,臺下農牧民實在看不下去了,紛紛涌上臺,脫下衣服硬是披在他們的身上……所有的這些艱辛演出經歷真的是一言難盡,但他們卻始終無怨無悔!
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創作,是他們一直堅守的理念。
通過深入基層,從鮮活的典型和生產生活第一線汲取營養,激發靈感,為創作插上了翅膀。他們創作并編排的舞蹈《駿馬》、《搏克雄風》、《天地安代》,歌曲《在那白云飄落的地方》、《雕花的馬鞍》、《科左后旗我可愛的家鄉》,好來寶《僧格林沁親王贊》、《中國馬王贊》、《繁榮的內蒙古》等上百余件作品在國家、自治區、通遼市的文藝匯演和藝術評比中多次榮獲大獎。這些藝術作品散發著奶酒、奶茶的醉人芳香,是詠奏著民族團結和諧的交響樂!
充分利用烏蘭牧騎特有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是他們始終堅持的重點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