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在科爾沁草原的沃野上,巴胡塔蘇木伊和塔拉嘎查的千畝稻田如翡翠般鑲嵌在廣袤大地。這片承載著現代農耕智慧的沃土,不僅承載著豐收的喜悅,更譜寫著一段由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力、農牧民共同致富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合作社激活一池春水
巴胡塔蘇木伊和塔拉嘎查是遠近聞名的水稻之鄉,然而受限于傳統種植模式、銷售渠道單一及缺乏品牌效應,稻米附加值難以提升。黨支部書記楊光敏銳地意識到,只有把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闖出一條產業振興的新路。2021年2月,楊光牽頭成立了伊和塔拉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要改變小農戶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讓大家以資金和土地入股,建立統一經營、統一作業的機制,目標就是降本增效、打造品牌、對接大市場,最終讓嘎查的集體經濟強起來,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楊光回憶道。
“入股”變“增收”:農牧民喜嘗甜頭
統一的力量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合作社統一為社員精選優質稻種,建設標準化育秧基地,確保源頭品質。收獲后統一進行加工、包裝和銷售。合作社成立當年就生產綠色水稻10萬斤,每畝水稻預計增收150元以上。
合作社成員冷志蘭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以前自己種、自己賣,操心多,價格還不穩定。現在好了,合作社統一選種育苗,稻子長得更好;統一賣,價格比自己賣高不少。收入明顯增加了,日子更有奔頭了。”像冷志蘭這樣受益于合作社模式的農牧民在伊和塔拉嘎查還有很多。全嘎查172戶487口人都是合作社會員,是實實在在的整村抱團奔小康。
品牌強農:擦亮“伊胡塔大米”金招牌
今年,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達800畝,預計平均畝產1200斤。為進一步提升產品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合作社成功注冊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伊胡塔”大米商標,徹底解決了社員“賣難”和“價低”的后顧之憂。
黨支部書記楊光表示:“注冊品牌只是第一步, 酒香也怕巷子深,當前和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全力為‘伊胡塔’大米尋找穩定、優質的銷路,把它打造成一張代表我們嘎查、代表我們巴胡塔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亮麗名片,讓好米賣出好價錢。”
科左后旗作為“綠色水稻之鄉”,是內蒙古重要的優質粳稻產區,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2024年種植面積達22萬畝,年總產量超2.4億斤,產值接近6.3億元。伊和塔拉嘎查的成功實踐,為水稻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強大示范。巴胡塔蘇木黨委書記王鳳華:“伊和塔拉嘎查是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的生動典范。我們將在技術支撐、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支持,帶動農牧民在稻花香里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