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美妙的音符跳動著多彩人生——記青年作曲家烏日麗嘎
□李樹果
肩搭一款深色披肩,透露著時尚與氣質;一頭烏黑的秀發傾瀉而下;俊俏白凈的臉上看不出歲月的痕跡;秀美的雙眸閃爍著深邃目光;言行舉止間有著一股同齡人沒有的坦然和淡定。這是烏日麗嘎給我的第一印象,而這些也無法讓我與作曲家聯系起來。可一提起音樂及其創作,她似乎變了一個人,談笑風生,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而那娓娓道來的一個個動人故事,就似小溪的潺潺流水撥動著心弦,別有一番韻味。
寫歌夢想 伴隨童年的琴聲悄然萌生
1981年初冬的一天,晶瑩的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在科爾沁左翼后旗的大地上。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一個小公主降生在這個家庭。父母在喜迎小生命到來的同時,也在琢磨女兒的名字。深思熟慮后他們給女兒起了一個別致的名字——烏日麗嘎。漢語的含義是“藝術”,也就是希望女兒未來在藝術上有所作為。
然而,名字其意只是一種心理暗示而已,真正讓烏日麗嘎從小對音樂產生興趣的還是這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父親是科左后旗烏蘭牧騎多才多藝的演員,母親是一名能歌善舞的幼兒園教師。正是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烏日麗嘎自幼喜歡上了音樂。還是上幼兒園時,烏日麗嘎就為老師腳踏琴的美妙聲音而著迷,忽閃著好奇的小眼睛聚精會神地看著。每當老師領小朋友們到戶外玩兒時,她卻悄悄地留下來,跑過去用那胖乎乎的小手摸摸琴,有時還在琴鍵上胡亂地按上一會兒。父母見她這么喜歡琴,就花129元錢給她買了一臺電子琴。從此,她開始了與琴相伴的童年。烏日麗嘎說:“當時,我高興極了,晚上睡覺都要摟著琴睡!”
悠揚的琴聲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磁場,深深吸引著小小的烏日麗嘎。她不僅心靈手巧,而且樂感很強,一首曲子彈幾遍就會。5歲那年,她參加了全旗兒童電子琴大獎賽,還拿了個二等獎。從此,琴練更勤奮了。
在上學前班時,父母又安排她跟老師學習拉手風琴。對此,她更是報以極大的熱情,每天放學后,總是乖乖地拎著小板凳兒到老師那里練琴。愛好容易,天賦難得。老師發現她有過人的音樂天賦,也特別愿意教她。就這樣,烏日麗嘎每天一練就是幾個小時,母親來接她回家時,偌大的學校只剩她一個孩子,可她從沒有任何的不快,而往往是灑下一路的歡聲笑語。
漸漸地,有了小小的名氣。7歲那年,通遼市廣播電視臺來人,錄走了她的手風琴獨奏曲,作為電視臺少兒節目播出前的序曲。也許是她自幼學琴,上學后學習樂譜也非常快,并開始自己編歌玩兒。做作業的時候,她寫著寫著就寫起了歌譜。那時,每個作業本都是正面作業、背面歌譜,為這事兒老師還找過家長。從此,媽媽專門給她準備了歌譜本。
烏日麗嘎還告訴我:“記得那時家里墻壁是白紙糊的,只要伸手能夠到的地方,都讓我寫滿了歌譜。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寫歌的夢想就在我心里悄悄地萌發了!”
蓄勢待發 插上追逐音樂夢想的翅膀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涉及文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而作曲也需要掌握廣泛的知識。我在這方面還知之甚少,眼下對我來說知識儲備是第一位的。”交談得知,1998年,烏日麗嘎從通遼市藝術學校手風琴專業畢業時,本想考個相關大學,可此時的哥哥已在讀大學,家里的經濟條件實在無法同時供兩個大學生。無奈之下,她只好選擇了先工作。
這年7月,烏日麗嘎順利地考入了科左后旗烏蘭牧騎,從事手風琴和電子琴伴奏。烏蘭牧騎有一位蒙古族作曲家寶貴,其創作的《雕花的馬鞍》曾傳唱大江南北。烏日麗嘎暗下決心,一定要像他那樣寫出高水平、高質量的作品,寫出被人傳唱的歌。可是,她在滿腔熱忱工作的同時,還是想有機會學習深造,以為日后音樂創作儲備充足的知識和能量。一直關注她畢業去向的藝校房立新老師得知后,就將烏日麗嘎推薦給天津音樂學院,并得到了烏蘭牧騎領導的支持。從此,烏日麗嘎便開始了為期2年的進修學習。學院手風琴鍵盤系專業教研室主任羅漢副教授,見這個蒙古族小姑娘遠道而來,也對她關愛有加,悉心指導。
邊工作邊學習,這可是一件不易的事兒。烏日麗嘎每周要去一次天津音樂學院,去一次就乘十三四個小時火車,趕上節日或春運人滿為患還得站一路,腿是酸的,腳是腫的。有時剛從天津返回,來不及換裝就上臺演出。那段時間,她經常餓著肚子、不分白天黑夜地兩地奔忙,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有著強烈求知欲的烏日麗嘎,結束了天津音樂學院的進修,緊接著又考取了內蒙古教育學院,后又考取了內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毋庸置疑,7年的進修深造為她日后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還是在2005年攻讀民大音樂學院本科期間,烏日麗嘎創作的第一首歌曲《我的阿媽》,由所在烏蘭牧騎女中音歌手月蘭演唱就一炮打響,還獲得通遼科爾沁藝術節創作獎。而接連創作的幾首歌曲,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快樂草原》在市科爾沁藝術節上獲一等獎;《草原上的月亮》在感動中國——全國優秀歌曲選拔中獲優秀歌曲;《中國寶貝》在中國音樂家協會等單位主辦的“國寶”歌曲征集活動中,從近2000首應征歌曲中脫穎而出,最終榮獲“十佳歌曲”,并參加了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的頒獎盛典。這無不顯示出她音樂創作的厚積薄發、噴涌而出之勢,也預示著一顆音樂創作之星將在科爾沁大地上冉冉升起。
也許正是因此,2012年2月她從科左后旗烏蘭牧騎調入通遼市群眾文化藝術館。如果說烏日麗嘎以前對音樂是一種愛好的話,那么從她創作第一首歌曲開始,就把寫歌當成了一種事業。
捕捉靈感 把美好生活寫成動人的歌
“創作靈感來自生活,音樂源于人的內心。”烏日麗嘎認為:音樂本身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音樂。生活中有喜有憂,有笑有淚,都是生命的賜予,都是生命的滋味。把其中的感悟寫成歌,本身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在音樂創作中,烏日麗嘎還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寫成歌,在歌里找尋自我,陶醉自我。如《草原上的姑娘》這首歌寫的就是她自己。她以深情優美的旋律唱出了自己在鮮花遍野的草原上,時而翩翩起舞、時而唱起牧歌的那種愜意、那種美好。
花季年齡的女孩都渴望愛情,不期而遇的一次美麗邂逅,又羞于表白心意,總是表現出羞答答、難為情的樣子。當她采風捕捉到這一美好瞬間,也就有了《月映池塘》這首歌的問世。
其實,《我的阿媽》這首歌,也是她從內心體會到了做母親的那種艱辛和幸福,以及母親對孩子只是付出而不求任何回報的偉大母愛。所以當她在詩刊上看到羅忠義寫的《我的阿媽》這首詞時,就揮筆譜成了飽含深情的曲子。
這些來自平日生活真情實感的歌曲,直擊聽者的內心,深受聽者的喜愛,并在網上傳唱。
烏日麗嘎熱愛這片草原、欣賞這片草原、感激這片草原、感悟這片草原。從各種角度創作的一首首草原歌曲,抒發了草原人對這塊土地無限熱愛和眷戀之情。如:表達即將離開草原的人對草原依戀的《我多想把草原帶走》,身在異鄉對草原思念的《回家》,抒懷美麗大草原的《畫卷》等作品,猶如小溪流水般,一點一滴地滲透著聽者的心扉,讓人從心底里體會到感動。粉絲們紛紛抒發了心中的感受。香園說:“您的每首歌曲都優美動聽,我幾乎每天都在您的音樂里陶醉度日。”崇德感慨道:“早就想到草原走一走,聽了麗嘎的歌,這種愿望更強烈了!”藍天還送上一句仿寫:“我多想把這么好聽的歌曲帶走!”還有的粉絲寫道:“我原以為這么成熟的歌,是四五十歲作者寫的。可怎么也想不出這旋律竟是出自一個小女孩的筆下,讓人驚嘆!”
烏日麗嘎是蒙古族,自然也能為蒙語歌詞譜曲。如《草原上的月亮》《蒙古大草原》《蒙古歌》等歌曲,她采用蒙古長調與通俗歌曲相結合的手法,悠長深遠的旋律,濃郁風情的韻味。不怪乎有的聽者說:“雖然聽不懂歌詞,但那優美的旋律依然讓人陶醉!”
在烏日麗嘎創作的歌曲中,人們不難發現《建筑大哥》《快遞小哥》《女人花》《家門為你開》等歌曲,寫的都是平凡的人。對此,她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在這個世界上更多的是平凡的人,但平凡不等于平庸,也不代表無奇。平凡是可愛的,是值得回味的,因為它是我們生活的本色。我覺得能在平凡中去體味它的偉大,去體味它的獨具魅力,這是作曲家應有的態度!”
“再一次披一身星光,再一次把希望燈火點亮……”2008年汶川地震,牽動億萬中國人的心,也牽動著烏日麗嘎的心。在電視播報這一消息的第二天,她就創作了自己作詞作曲的給予災區人民心靈撫慰的歌曲《挺起胸膛》,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制作,在市電視臺連續播放。那段時間,很多單位有關賑災的活動,也都播放了這首歌。
“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江山如詩歲月如歌,我們真是說不完道不盡,更應把這美好幸福的生活寫成歌兒,唱出內心最豐沛的情感!”交談得知,烏日麗嘎寫了許多歌頌共產黨、歌頌祖國、歌頌新時代的歌曲。如《每一天的中國》《我的馬群》《內蒙古,我想對你說》等等。從中,我再次看到她的美妙音符連接著家國情懷。
提到《我的馬群》這首歌,她還聯想起這樣一件事兒。媽媽總以她為榮,把她創作的這首歌曲傳進手機里,走到哪兒放到哪兒,見到熟人就顯擺說是她姑娘寫的。一次到一家藥店買藥,媽媽也照樣大聲放著手機里的這首歌。這時,走來一位男子,說他患病好幾年了,心里很灰暗,剛才聽到這首歌,覺得心情突然明朗了許多,問媽媽在哪能找到這首歌。媽媽告訴他:“這歌是我姑娘寫的,我回去后刻個盤再來時給你拿來。”當烏日麗嘎聽到這個事時,就像一股暖流涌入心田,感動得流下熱淚。“老百姓喜歡聽自己的歌,還找著要聽,這說明自己寫的是好東西,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烏日麗嘎還感慨道:“用錢打造的東西能響幾天,一陣風便吹沒了。用心用情創作的東西,百姓才能喜歡,才能站住腳!”
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滌蕩心靈,陶冶情操,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的方向和目標。正是基于這種創作理念,烏日麗嘎總是喜歡在美好生活中捕捉創作靈感,把生活寫成動人的歌,在生活中尋找音樂,在音樂中尋找生活,初心不變地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作品。
一曲旋律 唱響深厚底蘊的科爾沁文化
“我生在科爾沁草原,是這片熱土哺育了我,我深深愛著家鄉的一草一木。”交談得知,時刻不忘家鄉養育之恩的烏日麗嘎,一直有一個小小的心愿:給家鄉寫一首歌,用自己心中的旋律贊美家鄉。
其實,社會上贊美家鄉的歌很多,包括她也寫了不少,作者們從詞意內涵上也有各種角度的描寫,但多為贊美草原家鄉如何美好。而烏日麗嘎在不停尋找的卻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一首歌詞:既包含科爾沁民族、地域及歷史的文化符號,又不失詩情畫意的韻律。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2011年12月,通遼市舉辦一次音樂創作培訓班。參加的人手上都拿到一份當地詞作家們原創的近百首“歌詞集”。當烏日麗嘎看到《千古傳奇科爾沁》這首歌詞時,為之一振,并愛不釋手地一遍遍去讀它、去品它。談到這,她津津樂道地將歌詞的每一句含義講給我聽。“都說你是那神弓的故鄉”,是蒙語意為的科爾沁;“黃金家族一個傳奇的部落”,是指歷史上科爾沁是成吉思汗胞弟哈薩爾的部落;“都說你的情融入歷史的長河,遠嫁的姑娘還唱著思鄉的歌”,是講述孝莊文皇后的母儀情懷,并巧妙地交代了以《諾恩吉雅》為典型代表的科爾沁民歌……她激動地說:“這首歌詞把我想要的都融入其中了,這就是我尋找已久的東西!”
在激動與興奮之下,這首歌的旋律在她筆下也就行云流水般地形成了。她選用通俗易唱的手法,力求旋律接近口語化,其目的就是讓普通百姓也可以輕松學唱,便于流傳。當時這首歌,由“蘇日沁組合”友情演唱,深受聽眾們的喜愛,并悄然流傳;5年后,在一次活動中得以正式錄制,由烏恩演唱,并在媒體及網絡上流傳。文藝評論家劉梅成認為:“這首歌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標識和典型的當代民歌特征,是從歷史的索引到民族精神的抵達。”就作曲而言,他還評論道:“烏日麗嘎是一位內心有情感、有溫度、有想法的作曲家。她廣泛吸納了科爾沁民歌曲調歌唱性、說唱性、吟誦性的特點,曲風大氣、舒緩、圓潤、抒情。將樂曲和歌詞意境融為一體,讓人們在聆聽中去駐足、感受、回望,進而使聽眾對科爾沁草原向往,激發了草原人對家鄉的眷戀。”據悉,這首歌,獲得了2017年通遼市首屆“科爾沁文化政府獎”。
“我終于了卻了一樁心事兒,也算是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烏日麗嘎如是說。
筆耕不輟 為多彩人生不斷添色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烏日麗嘎到市里工作已10個年頭,由當初的市群眾文化藝術館音樂編輯,到如今的該館黨支部副書記,兼市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及秘書長。時間在變,崗位在變,但她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從未改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筆耕不輟。
烏日麗嘎為人友善,她認為人生有得必有失,不要計較太多,不能為名利所累。如今前來找她作曲的人越來越多,不管是作詞成手還是名家,只要她認為創作思路、角度或者個別詞句有不對的地方,都與作者反復溝通,力爭達到完美。她對自己的要求更是苛刻,一個音符、一個樂句的反復斟酌、推敲、修改,力爭完美。因此,她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為慶祝這一盛事,她早在1年前就開始創作歌曲《萬里草原風》,后交由龍梅與張強演唱,將新時代草原兒女的追夢情懷詮釋得淋漓盡致。在中國大眾音樂協會舉辦的“不忘初心——紀念建國七十周年”大型原創歌曲歌詞征集活動中,榮獲一等獎。面對突然暴發的新冠疫情,烏日麗嘎在市音樂家協會開展的“戰疫情·譜真誠”專題原創歌曲創作活動中,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并一路沖鋒在前。創作了《與你同行》《一個人一座山》《遠方的牽掛》等歌曲,被廣為傳唱。歌曲《與你同行》,還被“學習強國”平臺收錄,同時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蒙古語廣播網錄用。
“一首歌的作詞、作曲、演唱永遠是相互依存的關心,有一方做不到位或做不好,都是缺憾。作為一名女姓音樂人,可以沒有精美飾品,可以沒有華麗服裝,但是一定要對自己所鐘愛的事業認真!”烏日麗嘎嚴肅地說。
交談得知,16多年來,烏日麗嘎先后創作了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新時代、歌頌英雄、贊美草原、熱愛生活的作品近300首。有美聲、民族、通俗、長調,還有好來寶曲、舞蹈曲、音樂劇。她對名利并不看重,可成功卻一次又一次地與她握手。作品《歡樂的那達慕》,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的首屆“民族之聲”大賽中榮獲銅獎;作品《難忘的一瞬間》,在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等單位舉辦的21世紀華人音樂獎——中華優秀詞曲評選中榮獲二等獎;作品《筑路大哥》,在全國“國企好聲音”歌曲征集大賽中榮獲優秀歌曲”;作品《草原上的姑娘》,在第四屆全國少兒歌曲創作展演活動中榮獲二等獎;作品《布木布泰的故鄉》,在“中國夢·音樂情”全國大型原創詞曲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作品《草原上的蒙古馬》,在中國大眾音樂協會舉辦的 “一帶一路唱贊歌”大型原創詞曲征集活動中榮獲金獎。2020年,她本人還被授予“通遼市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談到這些成績的取得,烏日麗嘎說要感謝幫助過她的啟蒙老師和朋友們,寶貴、烏蘭圖嘎、新吉樂圖……
當問及成功的秘訣時,烏日麗嘎說:“夢想誰都有,誰也都有付出,關鍵在于堅持。其實,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就看誰在困境中能堅持走下去。所以,我的座右銘是‘堅持是通往夢想的階梯’,并將其寫成條幅掛在墻上,時時刻刻激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