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來到內蒙古克什克騰草原,人們發現,這里的蒙古族男人高大強悍、健壯威武;女人身手強健敏捷,臉色微黑透紅,天然胭脂;且男女個個牙齒齊整勻密、潔白如玉。蒙古族牧民身手夭矯,應該說,傳統奶食品功不能沒。
在克什克騰草原,多數牧民的生活習慣是早起擠完牛奶,把牛羊馬趕放牧場吃草、回手收拾干凈棚圈后,方去燒茶、喝早茶。喝茶時,主要吃些奶食品。喝罷吃完屆近中午。晚上,牲畜返圈入棚,人忙完活計后,再做晚飯。吃一餐面食或米飯。可以說,牧民的飲食有一半為奶食品。
克什克騰草原的奶食品,不僅保留著蒙古族奶食品的傳統特色,而且代表著蒙古族傳統奶食品的最高水準和成就。它品質優良,種類豐富。
至今保留食用的傳統奶食品主要有奶嚼口、奶皮子、奶油、奶豆腐、奶渣滓、酸奶汁、奶酒和奶茶、炒米等;尤其是奶豆腐,是當地牧民的主食。
奶嚼口(“嚼口”,蒙語,漢音譯;習慣前加“奶”字,謂“奶嚼口”),是大量牛奶在容器中發酵后,自然漂浮在上層的乳白色稠狀油質品。用它加入炒米、白糖拌勻即成一種香郁好吃、喜嚼耐饑的特色小吃;可用作食用油煮湯下面;也可放入奶茶中飲用。奶嚼口用文火加熱,即分離出黃油,蒙語謂“沙拉陶蘇”;其余酸奶蛋白凝結成塊,取出濾汁或加入炒米即做成酸油或米酸油,蒙語謂“查干陶蘇”,黃油和酸油統稱為奶油。奶皮子,是奶液煮沸用勺反復揚汁而結成的餅狀油皮,一般成品筷子般薄厚,味香酥甜,也稱乳酥餅,蒙語謂“烏魯木”。酸奶汁,用取出制作奶豆腐的發酵奶塊后的清汁加鮮奶燒制而成,味道酸甜可口,有開胃、醒酒作用。奶渣滓,是制作奶豆腐提取了塊料后的液滓或燒奶酒后相當酒糟的汁渣,甜酸或微酸,干燥后耐咀嚼,是婦女、兒童的零食,也是醒酒的佳品,蒙語謂“阿若勒”。
奶酒,用制作奶豆腐后剩下的汁液釀造蒸溜而制成,乳香飄逸而無白酒的辛辣味,是很好的保健飲品,如詩所稱“味似融甘露,香凝釀醴泉”,蒙語謂“馬利愛勒嗬”。
奶茶,蒙語“蘇太切(平聲)”,當地舊稱阿布嘎茶。即是蒙古族的基本飲品和食品,也是待客禮品。先將磚茶(一種壓制成磚狀的粗茶)放在水中熬成紅褐色茶水,清除盡廢葉,加入炒制小米、牛奶(或奶粉)、食鹽等兌制而成;飲時,再加入奶油、奶嚼口、奶皮子、奶豆腐、炒米(是用糜子即稷加工的專用米,蒙語謂“霍勒僧巴達”)、白糖等;奶茶既有乳香濃郁、香甜可口、解渴充饑,又有提神、開胃的功效。
奶豆腐,蒙語謂“胡魯達”。是牛奶在缸或筒之類容器中經自然發酵,出現結塊后,將結塊(酸化奶蛋白)取出濾水后,在鍋中經適當加熱、煮熬、攪拌而盛放在木制模具中定型的奶制品。其品質、口感優劣,在牛奶發酵的程度、煮熬的溫度和攪拌摻和的適度上很有講究,技術要求較高。奶豆腐乳香濃郁、乳白軟嫩、強筋耐嚼、口感獨特,放在奶茶中受熱,品質越好的奶豆腐越“筋道”耐嚼,細嚼能聽到牙齒和它磨擦的“吱呀”聲,相似嚼口香糖時的口感彈性,但沒有口香糖的黏粘性,它不粘牙而易嚼并有爽滑感;涼食似薯類,香甜軟“面”。是非常延飽耐餓的“點心”。
生產奶豆腐所用牛奶的品質、自然環境、技術工藝要求都較高,且生產同等重量的奶豆腐和奶粉,奶豆腐用奶多于奶粉用奶。生產奶豆腐用奶取自于本地崗更黃牛和草原蒙古紅牛,它們的產奶量僅及高產奶牛的一半甚至偏低,而牧民生產奶豆腐至今未用“改良”牛牛奶。在內蒙古草原出產奶豆腐的牧區并不普遍,基本以克什克騰草原為中心,東邊包括赤峰市的巴林草原、阿魯科爾沁草原,西北部包括錫林郭勒盟的正蘭旗、東西烏珠穆沁草原。克什克騰奶豆腐一向以正宗塊大(中常每塊1.5公斤,極大者7—8公斤)、軟嫩筋強,乳色正、乳香純、口感好、易存貯為口碑。
據《熱河經棚縣志?卷十九?物產》中載:“乳酥餅即清查慎行詩中之銀餅。今稱奶皮子,其元白珽詩中之元玉獎,為今之森胡盧(蒙語),又有奶豆腐、奶渣滓,均為大宗食品。”可見,即使在朝代更迭、戰亂頻仍的清末民初,克什克騰草原傳統奶食品都一直保持著傳統特色和相當產量,當地人也一直保留著食用傳統奶食品的習慣。
據《克什克騰旗志》記述,克什克騰草原上的奶食品“質壓群芳”是因為應昌府是元朝行宮,更是元惠宗(順帝,妥歡貼睦爾)的末代皇都,宮廷乳食品(尤其奶豆腐)制作方法流傳到民間形成傳統,并得以發展,這是采用的民間說法。據《元史?本紀?順帝十》記:元至正28年(公元1368年)9月“丙寅,帝御清寧殿,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議避兵北行。失列門及知樞密院事黑廝、宦者趙伯顏不花等諫,以為不可行。不聽。伯顏不花慟哭諫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愿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愿陛下固守京城。’卒不聽,至夜半開建德門北奔。……”“后一年,帝駐于應昌府;又一年,四月丙戍,帝因痢疾殂于應昌。”“五月癸卯,大明兵襲應昌府,皇孫買的里八剌及后妃并寶玉皆被獲,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從十數騎遁。”《明史?本紀第二?太祖》也印證了此事: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丙戍元帝崩于應昌,子愛猷識理達臘嗣。”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于“正月甲戍,命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出雁門趨和林。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應昌。”“五月甲辰,李文忠克應昌,元嗣軍北走,獲其子買的里八剌,降五萬余人。窮追至北慶州不及而還。”離開大都,回歸草原,是惠宗經過深思熟慮后下的決心。在明信使送達招降書時,他詩復《答明王》:“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由此可知,北回草原,選擇應昌很可能是做過準備的,決不是落荒而避。那么帶上后宮內侍廚藝是很可能的,因而宮庭奶食品制作方法傳到克什克騰草原民間既有可能也有時間,但這不是決定因素,更不可能單是制作方法方面的原因就能使一宗食品獲得完善的制作工藝,形成穩定的飲食習慣而彌久不衰。
當我們注目克什克騰草原的“人杰地靈”時,我們會看到另一種更大的可能,德山先生在《元代交通史》中說:“魚兒泊驛路是靠近嶺北行省的第一大樞紐站。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達賴諾爾西南四華里處。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已成驛站。人煙聚落,有以耕釣為業,是成吉思汗近親姻族弘吉剌部的封地,是成吉思汗的母親和夫人以及元朝十代皇后的娘家。至元七年(1270年)建城邑置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府為應昌路。”一個重要交通要塞,其相對繁榮發達是順理成章的事;“元朝十代皇后的娘家”,女人出類拔萃、心靈手巧、鐘靈毓秀。還有一個小佐證:關于“克什克騰”,漢譯有“福地”、“幸福”、“宿衛”、“近衛親軍”、“出御林軍的地方”等,比較準確的譯意應是“出汗(皇)親近侍福貴之人的地方”。這些都展示著克什克騰草原“人杰”的一面。克什克騰草原萬頃平疇,達里諾爾是內蒙古第二大淡水湖,還有崗更湖、多倫湖兩個姊妹湖相連,有四條河注水入湖,草原上大小湖泊數十個,豐沛的水源使草原的草豐畜肥、民康物阜、富庶一方。在崗更湖周圍土產一種崗更黃牛,在上世紀50、6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曾作為草原良種牛在全自治區進行推廣,以及草原蒙古紅牛都是著名的良種肉奶兼用牛。這些應該說是“地靈”的重要一面。我們可以想見,在一朝自然經濟的元代時、在一方“人杰地靈”的土地上、在一般衣食無憂的游牧民族里,在海拔1000—1100米高度的草原上,在夏秋季從沒有驟然悶熱、高強酷暑的氣候條件下,生產了大量牛奶,大量牛奶存貯在奶缸奶筒里,不舍得、不可能隨便倒掉時,牛奶自然發酵、自然酸化,沉積凝塊,為了不讓它白白毀掉,心靈手巧的蒙古族婦女自然想到把奶塊撈起放在布袋濾凈水份,放到鍋中加熱煮熟以防霉變,加熱時,為了防止鍋底變糊,便不停攪拌,后出鍋放到容器里。這不就是奶豆腐的加工工藝嗎?多年的工藝經驗世代言傳身教,精益精湛;抑或又借鑒了宮庭奶食品制作的一些工藝技術,技藝日臻完善。食品的營養美味,工藝技術的臻于完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養育著一方蒙古族兒女。
今天,在克什克騰草原,奶豆腐已被開發成系列菜肴,如拔絲奶豆腐、夾沙奶豆腐、蜜汁奶豆腐、果融奶豆腐……,在克旗莊重的宴客大席中,拔絲奶豆腐是貴重的“壓軸菜”。在奶制品系列開發如火如荼的市場上,克什克騰草原的傳統奶食品不僅沒有銷聲和遜色,相反越發受到青睞,不僅蒙古族保留了早餐喝奶茶吃奶食品的習俗,許多城鄉生活條件允許的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家庭也已形成了喝奶茶、吃奶食品的餐飲習慣,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也將其作為特色食品購買,蒙古族傳統奶食品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送上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