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白毅珍正在整理合作社社員制作的工藝品。新華社記者 魏婧宇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25日電(記者魏婧宇)51歲的全艷玲,最遠只去過100多公里外的一座城市。而在2018年,她通過手工制作開始了解全世界。
全艷玲是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后旗呼勃嘎查的農民,今年4月開始在村里的手工藝品合作社學習制作工藝品。她制作的圣誕雪屋、南瓜燈籠、北極熊玩偶、火烈鳥模型等工藝品,從中國北方的這個小村莊出發,銷往世界10多個國家。
全艷玲所在的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通過廣東一家外貿公司承接歐美多國的訂單,手工制作節日禮物和工藝品擺件。
合作社理事長白毅珍曾是一位普通農民,因為熱愛手工藝制作,在2017年4月開始為外貿公司制作用于出口的工藝品。白毅珍回憶:“第一次做了200個圣誕雪屋,掙了300多元。沒想到做手工的愛好還能掙錢,第二次就接了更大的單,做了近1000個。”
↑內蒙古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正在制作工藝品。新華社記者 魏婧宇 攝
在白毅珍的家鄉呼勃嘎查,有許多像她一樣擅長手工藝制作的婦女。她們向白毅珍“取經”,也做起了工藝品。大家來到白毅珍家中,領到訂單任務后就照著圖紙埋頭做了起來,有的坐在椅子上裁剪,有的趴在床上描樣。白毅珍不時指導大家,不到15平方米的房間里最多擠了20多個人。
3個月后,有近百人參與制作工藝品,白毅珍和外貿公司洽談的訂單量也越來越大。“還有很多村民想加入,但是靠我個人的力量難以組織更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在婦聯的幫助下,我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白毅珍說。
合作社成立至今,一共帶動了800多名婦女參與制作工藝品,其中有80戶貧困戶,成為遠近聞名的扶貧工廠。通過制作工藝品,每名社員平均每月收入1000多元,最多的收入近3000元。
近年來,得益于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中國農村有大量勞動力從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有的進城務工,有的則就地投身其他產業。今年4月加入合作社的56歲農民楊金蘭說:“我們農村婦女現在不用干農活了,天天在家閑著難受。年初來了合作社,每天做做手工,生活有意思多了,還能增加收入。”
↑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制作的工藝品銷往世界十多個國家。新華社記者魏婧宇攝
楊金蘭正在制作銷往瑞士的一種樹枝擺件。她將圓形的塑料泡沫外包上畫有樹皮花紋的彩紙,再將“樹皮”做皺,三根“樹枝”綁成一捆,插上一根嫩綠的松枝,一個樹枝擺件就做成了。這樣的擺件她一天能做40多個。
“聽說瑞士人在圣誕節的時候,會把這種樹枝擺件裝飾在家里。不知道他們為啥這么喜歡樹,是不是因為那里有很多森林?”從沒出過國的楊金蘭,在制作銷往瑞士的工藝品時,開始暢想起地球另一端的世界。
全艷玲家曾是村里的貧困戶。通過工藝品制作,她每個月能收入1000多元,再加上種田和養牛的收入,如今已經順利脫貧。
在她制作工藝品時,6歲的小孫子會幫她一起做。奶奶縫制的北極熊、麋鹿、火烈鳥等玩偶,是他最好的玩伴。“我想多做點工藝品,攢錢以后帶孫子出國旅游,去北極熊、麋鹿的老家看看。”全艷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