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久久/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正在閱讀:清初科爾沁二妃的政治活動
分享文章

微信掃一掃

參與評論
0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 / 后旗歷史文化 / 正文

637411433828068430450262439.jpg

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僅管理員可見

清初科爾沁二妃的政治活動

轉載 木蘭2017/11/28 16:14:49 發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通遼日報 作者:瑪拉沁信息網 3307 閱讀 0 評論 0 點贊
(接上期)

 眾所周知,努爾哈赤所創“八旗制度”是當時較為先進的軍國制度。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旗皆純色,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萬歷四十三年,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女真人“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整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愛新國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實行以旗統人,以旗統兵。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額真即主)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旗主)1人。簡單來說“八旗制度”就是將國內所有屬民分到八種顏色的旗子下面,由努爾哈赤諸子侄分別統領,實行“但得一物,八家均分公用”的原始公社性質的平均制度。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壯大和愛新國的建立,將前來投附的蒙古人、漢人也劃歸到八旗之下,于是又形成“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等。史書所載:“最初蒙古來附,即隸滿洲;有自明至者,又入漢軍。天聰九年定蒙古旗制,先已籍滿洲、漢軍者,亦不復追改也”,指的就是愛新國天聰九年以前實行的不管來附者什么人均隸屬八旗的基本社會制度。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牛錄。“八旗制度”規定,八旗內皇帝與八旗主旗貝勒是處于等同地位的旗主,皇帝沒有分配兄弟子侄旗下“家產”的權利。八旗最高決策或在社會生活方面,各旗旗主貝勒享有與皇帝等同的發言權和優待權。從而形成了“包括國君在內的主一旗者,僅僅是本家的大族長,在由全部宗室組成的大家庭中,誰也不能逾越家法”的定制。天聰汗皇太極很快就發現了八旗制度的這些弊病,看出隨著八位旗主權限的擴大膨脹,國家有可能變成八股實力的簡單拼湊,無節制的旗主權利將會成為皇權最大挑戰和國朝安全隱患等嚴重問題。因而,天聰后期皇太極就對“八旗制度”進行大的調整,將前來投附的蒙古各部落編成多個隸屬于八旗之外,互不統屬、權利平等,只效忠于皇帝的外藩札薩克旗,分散安置在重新劃定的廣闊牧場之上,由蒙古衙門(崇德三年后改為理藩院)統一管理。有清一代,在蒙古各部建立16個盟201個札薩克旗,各旗札薩克幾乎都獲得了“世襲罔替”的恩詔,對滿清皇帝感恩戴德擁戴無限。札薩克旗制度令諸多蒙古貴族擁有札薩克權利,滿足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虛榮優越感。從而大大提升了蒙古貴族率部投附、融入清朝的積極性,也提高了皇帝的實力,客觀上又克制了八旗貴族的勢力。

 努爾哈赤早就有“蒙古女所生子女亦賢”的認知,并且為了從血緣上將女真(滿洲)人和蒙古人的差別抹平,使得蒙古人的對立情緒弱化,于1612年主動向科爾沁部遣使,往聘左翼首領明安臺吉之女,從而開啟了滿蒙聯姻的先河。其后科爾沁部莽古斯、孔果爾都將女兒嫁給努爾哈赤父子,科爾沁部與愛新國軍事聯盟也由此打開。縱觀努爾哈赤時期的滿蒙聯姻,主要以愛新國諸貝勒娶蒙古女為特點。努爾哈赤時代共進行17次滿蒙聯姻,其中愛新國娶了14位蒙古女,嫁女僅為3次。天聰汗時期共進行39次滿蒙聯姻,愛新國娶了26次,嫁了13次,基本繼續了努爾哈赤實行的滿蒙聯姻模式。天聰七年,是科爾沁大妃的堅持令天聰汗有了“彼之女屢適我國,我國公主不與為婚可乎”的思想轉變,對努爾哈赤開啟的滿蒙聯姻進行大的調整,在“北不斷親”國策中引入了“互為嫁娶”的模式,積極推行并貫穿至整個清代。

 在清朝無論是“札薩克旗制度”還是“滿蒙聯姻”國策中,科爾沁部都占有無與倫比的地位。科爾沁部從最初的6個札薩克旗擴展到1盟 10旗,各旗札薩克都是奎蒙克塔斯哈喇的后裔,因此在內部團結方面其他盟旗無法比擬。經過皇太極多年經營,科爾沁所出額爾德尼琪琪格、烏尤塔、布木巴岱占了“崇德五宮”的三席,成為后宮集團的堅強基石,科爾沁部也就成為了崇德皇帝的首要外戚集團,科爾沁二妃更是上升為外戚集團的核心。另外,科爾沁二妃又幾乎是愛新國所有掌握軍權的大貝勒們的岳母大人,話語的分量可想而知。

我們對比努爾哈赤時期和皇太極后期八旗旗主就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大致情況是:

正黃和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正白旗: 旗主皇太極;

鑲白旗:旗主杜度(褚英長子);

正紅旗:旗主代善;

鑲紅旗:旗主岳托(代善長子)

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

鑲藍旗:旗主阿敏。

 滿族人以黃色為尊,因此皇太極登上皇位之后,就將原來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改為鑲白旗和正白旗,而他所領的兩白旗就成了兩黃旗。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德格類去世后,皇太極又將正藍旗劃歸大汗麾下,統稱為“上三旗”。這樣一來崇德朝后期的八旗旗主就變成:

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旗主皇太極;

鑲白旗:旗主阿濟格;

正白旗:旗主多鐸;

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

鑲白旗:旗主豪格;

正紅旗:旗主代善;

鑲紅旗:旗主岳托(代善長子)

 皇太極駕崩之時,福臨和豪格等皇子們手里共握有四個旗117個牛錄,是八旗第一大勢力,多爾袞三兄弟則有98個牛錄,排行第二,代善的兩紅旗(其子岳托死,由代善領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則有96牛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為什么多爾袞、豪格等雖然年輕有為戰功赫赫,卻在皇位爭奪中不占任何優勢的原因。作為惟一具有蒙古血統的皇子,皇九子福臨依靠后宮集團的支持,不僅掌握著“八旗”內正黃、鑲黃、正藍三個旗的力量,而且又有科爾沁部為首的強大外戚集團和全體蒙古札薩克旗的大力支持。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等滿清貴胄雖有問鼎大位的強烈欲望,無奈手里所握旗籍勢力有限,很明智地退出了皇位之爭。

其結果,科爾沁二妃心情愉悅地參加了福臨的新皇登基大典,國朝中的地位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科爾沁大妃的首次盛京之行

 我們再回過頭看看科爾沁大妃的首次盛京之行。翻開清代早期史籍,科爾沁二妃參加“國葬”以外與愛新國上層間的其他互動也有很多。

天聰三年(1629)閏四月二十九日,中宮皇后之母科爾沁國大妃首次從科爾沁國來到盛京。

 天聰汗皇太極親自率領代善、莽古爾泰、阿敏三大貝勒、諸貝勒及后妃等出城四十里外迎接。科爾沁大妃來到時皇太極與三大貝勒離座迎接,一起拜見,相互行抱見禮。大妃退坐旁邊設的帳內后,皇后暨三大貝勒福晉、諸貝勒福晉等依次來見。與大妃一起來的科爾沁臺吉索諾木(寨桑三子)拜見皇太極時,皇太極只是坐而抱見之。與諸貝勒等見面完后,賜宴。大妃以貂裘、貂套、金佛頂貂冠、金鞓帶、手帕、荷包全副、朝衣、靴、金佛頂涼冠等獻給天聰汗。以女朝衣、金佛頂涼冠、駝馬牛羊等物獻兩宮后妃,饋贈三大貝勒各兩匹馬、五頭牛、二十只羊,諸貝勒各一匹馬。皇太極從大妃所獻禮物分別賜給三大貝勒各一匹馬,哈達公主、沾河公主、額駙恩格德爾所尚公主、額駙和碩圖所尚公主各一峰駱駝。

三天后的二十二日,皇太極在盛京大宴科爾沁國大妃,備陳滿洲、蒙古、漢人、朝鮮四國樂舞,狂歡至深夜。

 五月初六日,科爾沁大妃歸國。皇太極賜給大妃皮幣、衣服、金珠、鞍馬、撒袋、弓矢及甲胄、馬匹、器用、箱柩諸物甚厚。并親自率領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及諸貝勒出城相送十五里,設大宴,一并歡送先前來盛京的濟農額駙(圖什業圖濟農巴達禮,即后來的圖什業圖親王——科爾沁右翼中旗第一任扎薩克王),皇太極與莽古爾泰及諸貝勒詣大妃帳前跪于三步外,令阿敏率濟農額駙近前跪進大妃酒。歡宴結束后,皇太極還宮。皇后率眾福晉復送,住一宿而還。(待續)

文/特木爾巴根

已有0人點贊

五角楓.jpg

0條評論

 
承諾遵守文明發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0/300

專題

查看更多